简介
完整版历史古代小说《三国:星坠长河》,此文从发布以来便得到了众多读者们的喜爱,可见作品质量优质,主角是陆昭,是作者串串牛所写的。《三国:星坠长河》小说已更新137255字,目前连载,喜欢看历史古代属性小说的朋友们值得一看!
三国:星坠长河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建安二十三年三月,春寒未尽,江风如刀。樊城太守府议事厅内,火盆熊熊,映得众将甲胄生光。征南将军曹仁踞坐主位,眉宇凝霜,目光扫过帐下诸将。案上摊开沔水舆图,舟师布防、敌我态势,皆以朱笔勾勒分明。关羽水师屯于沔水北岸,艨艟列阵,扼守要津,已成心腹之患。曹仁决意渡沔破之,遂召群臣议策。
“今关羽舟师连营十里,若强攻之,必损兵折将。”司马赵俨执笏而出,声如洪钟,“不若顺风纵火,借天威焚其战船,一战可定。”
诸将纷纷附议。偏将军庞德按剑而起:“西北风盛,三日不息,正是火攻良机!”帐中群情激昂,唯有一人静立末席,青绶垂腰,眉目沉静,正是参军苏砚舟。他缓缓抬头,目光如炬,忽越众而出,拱手朗声道:“诸公所言,恐蹈覆辙。”
满帐骤静。曹仁眉头一皱,冷眼相视:“苏参军有何高见?”
苏砚舟不慌不忙,自袖中取出一卷竹简,展于案上,乃《月令》残篇,又铺星象图一幅,指天象道:“今岁春分,荧惑守心,太白入昴,西北风非止三日,实将连吹七日不止。若顺风纵火,火势逆卷,恐焚我军水寨。”
“荒谬!”赵俨怒斥,“天象虚渺,岂可凭此误军机?”
“非也。”苏砚舟神色不动,“风向可察,非独天象。今晨我登樊城西楼,见沙尘蔽日,柳枝尽折北,此乃西北风盛之兆。且观江面浮萍,皆向东南倒伏,风力未减,反有加剧之势。若贸然火攻,火船未发,先焚己阵。”
曹仁沉吟不语。帐中诸将交头接耳,有人冷笑,有人皱眉。庞德冷哼道:“一介书生,妄谈兵事,岂不知战机稍纵即逝?”
苏砚舟淡然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岂可因一时之勇而轻率用火?昔赤壁之败,非因周郎智高,实因曹公逆天时而动。今日之势,何异当年?”
此言一出,满帐皆惊。曹仁脸色骤变,拍案而起:“住口!赤壁之败,岂容尔妄议?”
苏砚舟伏地稽首:“属下直言,非为冒犯,实为全军计。若将军执意火攻,请容属下另献一策:可于下游暗筑浮桥,遣精兵夜渡,袭其侧翼。火攻若成,固然是功;若败,则全军覆没,悔之晚矣。”
曹仁怒意未消,却未加斥责,只挥手道:“退下!诸将仍依原议,火攻之策,即刻筹备。”
当夜三更,月隐星沉,江面漆黑如墨。沔水北岸曹军水寨,十余艘火船已备妥,船身满载松脂、枯柴,引火之物层层堆叠,只待风向稳定,便顺流而下,直扑关羽水师。巡夜司马李通率士卒巡查系缆,忽觉风势骤变——原只是微烈西北风,此刻竟如怒龙咆哮,卷沙走石,扑面如刀。
“风势太烈,速加固缆绳!”李通高声下令。
话音未落,一道火星自一艘火船尾部腾起——原是士卒取暖余烬被风卷入柴堆。烈风助焰,火舌瞬间吞没船尾,继而席卷全船。火船本为纵敌而设,处处引火之物,此刻竟成自焚之具。火势迅猛,接连引燃邻船。三艘火船在系缆未解之际,已成火海,浓烟滚滚,烈焰冲天,映得江面如白昼。
“火船自焚!快救火!”
乱声四起,士卒奔走,水龙急运,然风烈火猛,人力难敌。三艘战船尽毁,余下数艘亦被波及,船身焦黑,不堪再用。李通浑身烟灰,急奔帅帐,跪报曹仁。
曹仁披甲而出,立于高台,远望江面火光冲天,烈焰翻腾,映得他面容忽明忽暗。他沉默良久,忽问:“今夜风向?”
“西北风,较白日更烈。”亲兵答。
曹仁闭目,缓缓道:“苏参军所言……竟一一应验。”
他猛然睁眼,厉声下令:“彻查火攻诸吏,凡擅引火种近船者,一律下狱!传我军令,火攻暂停,诸军固守营寨,不得轻动!”
随即,他沉声道:“召苏参军,即刻来见。”
苏砚舟闻召,未及披甲,匆匆入帐。曹仁见其至,竟未责其白日逆言,反亲自赐座,叹道:“卿之先见,真乃神机也。若非卿谏,今夜火势逆卷,恐焚我全军。”
苏砚舟谦辞道:“此非属下之智,实乃天时可察,人事可度。将军明鉴,火攻虽利,然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今西北风不止,火势难控,若强行施之,无异自焚。”
曹仁点头,神色凝重:“然则关羽水师仍在,我军如何破之?”
苏砚舟起身,再展舆图,指一处道:“将军请看,此处沔水下游,江面收窄,芦苇丛生,关羽必以为险地,疏于防备。我军可暗遣工卒,于夜中筑浮桥,以木筏相连,覆以湿土,掩其形迹。待桥成,选精兵三千,衔枚夜渡,突袭其侧营。彼若仓促应战,舟师阵脚必乱,我军主力可顺势强渡,两面夹击,必破之。”
曹仁抚案而起:“此计甚妙!既避天时之险,又出敌不意。即刻命工部督造浮桥,严令保密,违者斩!”
三日后,浮桥初成,隐于芦苇深处,不见其形。曹仁亲率主力,待夜色掩映,悄然渡江。关羽果未料曹军舍火攻而用浮桥,侧营守备空虚。曹军精兵突入,火光四起,喊杀震天。关羽急调水师回援,然舟船调转费时,阵型大乱。曹仁主力趁势强渡,一举突破北岸防线,关羽被迫后撤十里。
战报传至许都,曹操览之大喜,亲书手令:“苏参军砚舟,识天时,明兵机,实乃国之良才。”遂擢升其为军谋祭酒,参议中军。
然苏砚舟并未欣喜。夜半独坐帐中,仰望星空,见荧惑仍守心宿,太白芒角锐利,隐隐指向西北。他轻抚星图,低语:“陇西之地,将有大变……马超未灭,孟起之志,岂甘久居张鲁之下?”
他提笔疾书,密奏曹仁:“关中诸将,表面归顺,实怀异心。尤其马超,虽寄身汉中,然旧部仍在陇西,若与羌胡勾连,必为西陲大患。宜早遣细作入武都,结好氐王,断其援路。”
此书既出,悄然封缄,遣心腹快马送往许都。谁也不知,这一纸密奏,将掀动陇西风云,引出日后千里奔袭、铁骑踏雪之役。
数日后,曹仁巡视新筑浮桥,见江面风平浪静,不禁感慨:“天时不可违,然智者能顺势而为。若非苏参军逆风之谏,我军岂有今日之胜?”
他回首望向苏砚舟,郑重道:“从今往后,军中议事,卿必列首席。”
苏砚舟躬身受命,目光却投向远方——那陇山苍茫,云雾缭绕,仿佛藏着无数未燃之火,只待一声令下,便燎原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