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重生六零:购物返现养全家这书写得真是超精彩超喜欢,作者雨后的故事二把人物、场景写活了,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小说主人公是林健,《重生六零:购物返现养全家》这本都市种田 小说目前连载,写了97966字!
重生六零:购物返现养全家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林晓去县重点中学报到那天,林健特意请了一天假,用拖拉机载着她和满满一床新被褥、两个装着书本的布包,早早往县城赶。路上,林晓扒着车窗,看着越来越近的县城街道,眼睛里满是期待。
“到了学校要照顾好自己,按时吃饭,别不舍得花钱。”林健帮她把被褥搬进宿舍,反复叮嘱,“周末要是回不来,就去特产店找林强哥,让他给你做顿好吃的。”
“爹,我知道了,你放心吧。”林晓抱着林健的胳膊,眼眶有点红,“你也要注意身体,别太累了。”
送完林晓,林健没有直接回村,而是去了地区纺织厂。厂长见他来了,笑着迎上来:“林健同志,今天怎么有空过来?是不是棉花供应出问题了?”
“不是,我是来跟您商量点事。”林健递上自己画的简易图纸,“您看,我们互助组现在有了稳定的棉花来源,也掌握了初步的纺纱技术,能不能跟厂里合作,建一个小型的织布车间?我们负责生产坯布,厂里负责染色和销售,利润咱们分成。”
厂长拿起图纸仔细看了看,又算了算成本,眼睛亮了起来:“这个主意好!厂里现在正缺坯布原料,要是你们能生产,既能降低我们的成本,又能扩大你们的规模,双赢!”
两人一拍即合,当场敲定了合作细节:纺织厂提供织布机和技术指导,互助组负责场地和人工,生产出的坯布由纺织厂按市场价收购,年底再根据销售额给互助组额外分红。
回到村里,林健立刻召集骨干开会,宣布了和纺织厂合作建织布车间的消息。村民们都炸开了锅,有人激动地说:“咱们这是要办工厂了?以后也是工人了?”
“不光是织布车间,我还打算在车间旁边建个榨油坊。”林健补充道,“咱们村种的花生、芝麻越来越多,自己榨油既能供村里吃,剩下的还能卖给供销社,又是一笔收入。”
众人纷纷叫好,当天就开始选址、平整土地。林强主动请缨,带着村里的壮劳力没日没夜地赶工,不到一个月,占地一亩多的织布车间和榨油坊就建好了。纺织厂送来的五台织布机一安装好,村里的妇女们就排着队报名要去学织布,连张桂英都红着脸报了名——她以前学过基础的织布手艺,正好能派上用场。
林健特意从纺织厂请了两位女工师傅,手把手教大家操作织布机。张桂英学得最快,不到半个月就能独立操作,还主动帮着师傅教其他妇女,渐渐成了织布车间的小组长。看着她忙碌又认真的样子,林健心里也松了口气,觉得当初留下她是对的。
榨油坊这边也很快投产了。第一锅花生油榨出来时,金黄的油液顺着管道流进油桶,浓郁的香气飘出好几里地。村民们都围过来看热闹,有人用手指蘸了一点尝了尝,忍不住赞叹:“这油真香!比供销社买的还纯!”
榨油坊的生意很快就火了起来,周边村子的村民都推着粮食来榨油,供销社也主动找上门,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林健又趁机推出了“散装油换空瓶”的活动,既方便了村民,又节省了包装成本,一举两得。
这边产业搞得红火,林晓在学校的表现也十分亮眼。第一次月考就考了全班第一,班主任特意给林健写了封信,夸林晓“勤奋刻苦、懂事踏实”。林健拿着信,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嘴角的笑意就没下去过。
周末林晓回家,还带了个叫王芳的同学。王芳是县城人,父母都是教师,她第一次来农村,看着院里晒的棉花、墙角堆的竹筐,都觉得新鲜。“林晓,你们村真好,不像我们家,除了房子就是马路。”王芳羡慕地说,“还有你爹,真厉害,能带领全村人搞这么多产业!”
林晓听了,脸上满是骄傲:“我爹最棒了!以后我们村会越来越好的!”
吃饭时,王芳尝了一口榨油坊榨的花生油炒的菜,眼睛都亮了:“这菜真好吃!我妈说外面买的油有时候掺了东西,没有这么香。”
林健心里一动,笑着说:“要是你喜欢,下次让林晓给你带一瓶回去。对了,你爹娘是教师,认识的人多,要是有人想买纯花生油,也可以跟我们联系,我们可以送货上门。”
王芳立刻点头:“好啊!我回去就跟我妈说!我们学校很多老师都想买纯手工的东西呢!”
没想到这无心的一句话,竟给榨油坊带来了新的销路。王芳的母亲把消息告诉了学校的老师,老师们纷纷下单,后来又传到了县城的机关单位,订单越来越多,榨油坊不得不加派人手,才能满足供应。
这天,林健正在织布车间查看坯布质量,地区供销社的主任突然来了。他一进门就握着林健的手说:“林健同志,好消息!我们地区要选一个农村合作社作为‘对外开放示范单位’,接待外地考察团,我推荐了你们互助组,上面已经批准了!”
林健又惊又喜:“真的?那太好了!我们一定好好准备,不辜负您的信任!”
主任笑着说:“我就知道没看错你!下个月考察团就来,你们好好展示展示,让外地的同志也学学你们的经验!”
送走主任,林健立刻召集大家开会,布置准备工作:整理互助组的发展资料、打扫车间和村庄卫生、安排村民准备汇报发言……整个红旗生产大队都动了起来,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林晓周末回来,也主动帮着整理资料,还教村里的孩子们排练欢迎的儿歌。张桂英则带着织布车间的妇女们,赶织了几匹带有花纹的新布,准备送给考察团当礼物。
看着全村人齐心协力的样子,林健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望着远处的田野和厂房,心里充满了无限的憧憬。他知道,这次的示范单位,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个新的起点。在这个充满机遇的年代里,他和乡亲们一定能抓住机会,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把红旗生产互助组的名字,传遍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