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男女主角是林羽苏瑶的连载都市种田小说《智能科技逆袭:商业帝国》是由作者“韩广子”创作编写,喜欢看都市种田小说的书友们速来,目前这本书已更新117403字。
智能科技逆袭:商业帝国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清晨五点半,红星乡的鸡叫声划破天际时,林羽已经跟着父亲在村头的田埂上散步了。露水打湿了裤脚,带着泥土的清香,父亲指着远处的玉米地,笑着说:“小羽,你看这玉米,再有半个月就能收了。我年轻时插队,每年这个时候都要帮老乡掰玉米,手上磨的全是泡,那时候哪想过,现在农村能用上你们的智能设备。”
林羽看着父亲眼里的光,心里满是温暖。自从父亲出狱后,父子俩每天都会早起散步,聊过去的事,聊现在的设备推广,过去三年的隔阂,在这些清晨的闲聊中渐渐消散。“爸,今天我们要测试太阳能智能基站,要是成功了,村里的老人就算停电,也能用上手环测血压、用音箱控制家电了。”
昨天,苏瑶带着技术团队把首批 “太阳能智能基站” 运到了红星乡。这个基站是专门为农村设计的 —— 农村经常停电,普通智能设备一断电就没法用;而且很多老人家里没有网络,基站能提供本地局域网,让设备在无外网的情况下也能正常工作。但基站的安装需要固定在高处,还要调整太阳能板的角度,确保发电量足够,这对不熟悉农村环境的技术团队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基站要装在村头的老槐树上,那棵树高,日照时间长,还能挡点风。” 父亲指着村头一棵枝繁叶茂的老槐树,“我跟村支书打听了,这棵树有五十年了,根扎得稳,装基站没问题。而且老槐树下是村民常去的地方,以后维护也方便。”
早上七点,苏瑶和技术团队准时到达。看到老槐树,技术组长陈工皱起了眉头:“林叔,这棵树的枝干太粗,我们带的固定支架可能不够长,而且爬树安装太危险了。”
父亲却胸有成竹:“别担心,我有办法。” 他转身回村委会,拿来了几根粗麻绳和一把柴刀,“我年轻时爬树摘过枣,这点高度不算啥。你们把支架递上来,我帮你们固定,保证结实。”
林羽想阻止,父亲却已经开始绑麻绳:“小羽,爸虽然老了,但这点力气还有。你们的技术我不懂,但爬树、绑架子,爸比你们在行。”
苏瑶看着父亲熟练地爬上树干,动作虽然慢,却很稳,忍不住对林羽说:“林叔的农村经验太重要了,要是我们自己来,今天肯定装不好基站。”
半个多小时后,基站成功安装。陈工调试完设备,兴奋地说:“林总,苏总,发电量比预期还高!就算连续阴雨天,电池也能续航三天,本地局域网覆盖了整个村子,老人的手环和音箱都能连得上!”
父亲从树上下来,手上沾了不少树皮屑,却笑得很开心:“能用上就好,以后村里停电,老人们也不用愁了。”
上午九点,林羽和父亲开始给村民们分发智能手环。但刚发了几个,就遇到了新问题 —— 红星乡有三种方言,东边的村民说 “江淮官话”,西边的讲 “吴语方言”,北边的还夹杂着 “客家话”,之前的语音包只支持江城方言,其他方言根本识别不了。
一位西边的王爷爷,对着手环说 “测血压”(吴语发音),手环却毫无反应,气得他把手环扔在地上:“这啥破东西,连话都听不懂!”
林羽赶紧捡起手环,心里有些着急 —— 农村方言的多样性远超预期,要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设备在农村根本推广不开。父亲却拉着王爷爷的手,用吴语跟他聊天:“老王,别生气,这东西能改,我让小羽他们加咱们的话,以后你说啥它都能听懂。”
父亲转头对林羽说:“小羽,我跟村里的老人们聊过,每个片区找两个会说‘标准方言’的人,让他们录常用指令,比如‘测血压’‘开空调’‘提醒吃药’,你们把这些录音做成语音包,不就能识别了吗?”
这个办法提醒了苏瑶:“对!我们可以做‘区域方言采集计划’,每个乡镇找 5-10 个方言发言人,录制 200 个核心指令,生成对应的方言语音包,通过 OTA 远程更新到设备里。这样不仅能解决识别问题,还能让老人们觉得‘这是咱们自己的设备’。”
林羽立刻行动,让村支书帮忙召集各片区的方言发言人,父亲则负责组织大家录制指令。王爷爷录完 “测血压” 的吴语发音后,笑着说:“要是早这样,我刚才就不扔手环了。这东西要是能听懂咱们的话,确实方便。”
中午十二点,第一批方言语音包录制完成。陈工现场导入手环,王爷爷再次说 “测血压”,手环准确回应,还同步显示吴语文字提醒。王爷爷激动地拉着林羽的手,说:“小伙子,谢谢你,以后我不用学普通话,也能用上这好东西了!”
下午一点,林羽接到李师傅的电话,语气带着焦急:“林总,不好了!咱们在邻市的供应链出问题了,美的的转接器生产线因为零件短缺,要停产一周,咱们已经订的 1000 个转接器可能没法按时交货,下周就要给三个乡镇安装,这可怎么办啊?”
规模化推广的第一个坎来了 —— 供应链波动是所有制造企业的痛点,尤其是瑶光现在依赖单一供应商,一旦出问题,整个安装计划都会被打乱。
“李师傅,你先别着急,我现在就跟苏总商量。” 林羽挂了电话,心里快速盘算 —— 邻市离江城有三个小时车程,要是能找到本地的备用供应商,或许能解决问题。他想起父亲在建材市场认识很多配件商,赶紧问:“爸,您在建材市场有没有认识做电器配件的朋友?能紧急生产转接器的那种。”
父亲想了想,说:“有!我以前跟‘江城诚信配件厂’的张老板合作过,他们厂能做各种电器转接件,就是规模不大,但应急应该没问题。我现在就给他打电话。”
电话接通后,张老板听说要帮瑶光生产转接器,还知道是给农村老人用的,爽快地答应了:“林哥,你儿子做的事是积德行善,我肯定帮忙!你们把图纸发过来,我现在就安排车间加班,保证三天内交出 1000 个,质量跟美的的一样,价格还能便宜 10%。”
林羽松了口气,赶紧把转接器的图纸发给张老板,又给苏瑶打电话汇报情况。苏瑶在电话里说:“太好了!我们正好趁这个机会,建立‘双供应商机制’,以后美的和诚信配件厂各供应 50%,避免再出现供应链断供的问题。另外,我已经让采购部制定‘供应链预警方案’,每周跟供应商核对产能,提前一周备货,确保不会影响安装。”
下午三点,林羽和父亲去村里的李奶奶家回访。李奶奶正坐在院子里晒玉米,看到他们,赶紧起身迎接:“小羽,林大哥,快进来坐!我昨天用手环测血压,真的正常了,儿子在外地看到数据,特意给我打了电话,说以后不用天天担心我了。”
李奶奶还端出一篮刚煮好的红薯,说:“这是我自己种的,甜得很,你们尝尝。” 林羽拿起一个,咬了一口,甜丝丝的,比城里买的好吃多了。
“李奶奶,我们下周要在村里办个‘设备使用培训班’,让年轻人跟您这样的老人结对子,您要是有不懂的,随时能找他们问,您看行吗?” 林羽笑着说。
“好啊好啊!” 李奶奶高兴地说,“我们村的年轻人都孝顺,就是在外打工的多,要是能让在家的年轻人帮我们,那就更好了。”
父亲补充道:“我跟村支书商量了,搞个‘师徒制’,一个年轻人带三个老人,教会一个奖励 50 块,还能优先参加我们的安装团队,以后村里有人要装设备,就让他们来,还能赚点零花钱。”
这个主意让李奶奶更开心了:“我孙子在家待业,要是能跟着你们学安装,那可太好了!他以前在城里学过电器维修,肯定能学好。”
傍晚六点,林羽接到客服团队的电话,说 “有几个乡镇的用户投诉,说手环的电池不耐用,充一次电只能用两天,还说售后电话打不通”。规模化后的售后问题也来了 —— 之前的售后团队只有 5 个人,现在覆盖了 10 个乡镇,根本忙不过来,电话经常占线。
“苏小姐,我们得扩大售后团队,还要建立‘区域售后点’。” 林羽在电话里说,“每个乡镇找一个靠谱的维修点,比如电器修理铺,跟他们合作,用户有问题可以直接去维修点,不用寄回市区;售后电话增加到 10 条线,24 小时有人值班,确保用户能打通。”
苏瑶的声音很赞同:“我已经在招人了,计划招 20 个售后客服,分成两班倒;区域售后点的合作方案也在做,明天就能发给你。另外,技术团队会远程推送电池优化固件,把续航时间从两天延长到五天,减少用户投诉。”
晚上七点,林羽和父亲回到村委会,苏瑶和技术团队正在整理当天的推广数据:红星乡已有 120 户老人报名安装设备,50 个年轻人报名参加 “师徒制”,3 个乡镇的供应链问题解决,售后方案也在推进。
“今天的进展比预期好。” 苏瑶笑着说,“周总刚才发来消息,说国家无障碍设备补贴批下来了,每个农村老人的设备补贴 500 块,我们的设备基本能免费给老人用,推广速度能加快一倍。”
父亲看着数据,感慨地说:“小羽,你现在不仅能帮老人,还能给年轻人创造工作机会,比爸强多了。爸以前在建材市场,只能给人搬砖,现在你能带着这么多人做事,爸真为你骄傲。”
林羽握住父亲的手,说:“爸,没有您的帮助,我们在农村推广不了这么顺利。您的农村经验、人脉,都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晚上九点,林羽和父亲住在村委会的客房里。父亲躺在床上,还在看林羽写的 “农村推广手册”,上面记满了各种注意事项:“红星乡:吴语、江淮官话、客家话,需三种方言包;电池续航优化至 5 天;‘师徒制’奖励 50 元 / 人……”
“小羽,你这手册写得真详细,以后去其他乡镇,就能照着做了。” 父亲笑着说,“我明天跟你去邻乡推广,帮你跟老人们聊天,收集他们的需求。”
林羽点头,心里满是幸福。他知道,农村推广还有很多困难,比如方言更多、基础设施更差、老人的接受度更低,但有父亲在身边,有苏瑶和团队的支持,有国家补贴的助力,他有信心把 “温暖科技” 带到更多农村。
这一夜,林羽睡得格外安稳。他梦见自己和父亲、苏瑶、团队一起,在全国的农村推广设备:北方的农村里,老人用方言控制暖气;南方的农村里,老人用手环测血糖;西部的农村里,太阳能基站为整个村子供电;无数年轻人加入安装团队,带着老人学用设备,脸上满是笑容。
醒来时,天已经亮了。林羽伸了个懒腰,父亲已经在准备早饭,锅里煮着红薯粥,还有李奶奶送的鸡蛋。“小羽,快起来吃早饭,今天要去邻乡推广,村支书已经在门口等我们了。”
林羽笑着答应,走到窗边推开窗户,阳光洒在院子里,照亮了墙上的 “红星乡设备安装进度表”,上面用红笔标注着 “已完成 120 户,目标 200 户”。他知道,新的一天开始了,而他们的 “温暖科技”,正在乡野间播下星星之火,终将照亮更多老人的生活。
上午九点,林羽、父亲、苏瑶一起前往邻乡 —— 柳溪乡。这个乡以种茶为主,老人大多住在山上,交通不便,设备运输和安装都是难题。但村支书很热情,提前组织了老人在村委会等候,还安排了年轻人帮忙搬运设备。
到达柳溪乡时,赵大爷带着三位听力障碍的老伙伴也来了 —— 他们是从望江苑特意赶过来的,想帮林羽推广设备。赵大爷拿出一面手工做的锦旗,上面写着 “科技温暖人心,瑶光点亮生活”,用手语比划着说:“我们想帮更多听力障碍的老人用上设备,让他们也能自己测血压、跟子女视频。”
林羽接过锦旗,眼眶有些湿润。他没想到,赵大爷他们会特意赶来,这份信任比任何奖励都珍贵。“谢谢你们,有你们帮忙,我们能帮到更多人。”
上午十点,推广会正式开始。父亲用方言跟老人们讲解设备的好处,赵大爷用手语演示震动手环的使用,苏瑶则展示太阳能智能基站的功能。老人们的兴趣越来越浓,有 80 多户当场报名安装。
一位住在山上的张爷爷,担心设备运不上去,林羽笑着说:“张爷爷,我们的安装团队会把设备扛上去,还会帮您安装太阳能板,保证您在山上也能用上设备。”
下午两点,安装团队开始上山安装。山路崎岖,设备只能靠人扛,年轻人们扛着设备,汗流浃背,却没人抱怨。父亲也跟着上山,帮着递工具、扶梯子,一点也不像刚出狱的老人。
下午五点,张爷爷家的设备安装完成。张爷爷用方言说 “瑶光瑶光,测血压”,手环准确回应,屏幕上显示 “血压 125/80mmHg,正常”。张爷爷激动地拉着林羽的手,说:“小伙子,谢谢你,我在山上住了一辈子,第一次不用下山就能测血压,还能跟儿子视频,你们真是好人啊。”
晚上七点,林羽接到周总的电话,说 “瑶光智能获得了‘全国科技向善企业’称号,下个月要去北京领奖,还会有媒体采访,让你准备一下发言”。
林羽有些意外,苏瑶却笑着说:“这是你应得的,你用科技帮了这么多老人,尤其是农村老人,这份坚持和初心,值得这个称号。”
父亲也为林羽高兴:“小羽,你要去北京领奖了,爸真为你骄傲。到时候你要跟全国的人说,我们的设备不仅能帮城市老人,还能帮农村老人,让更多人关注农村的养老问题。”
晚上九点,林羽和父亲、苏瑶坐在柳溪乡的山坡上,看着远处的星星。父亲说起年轻时的梦想,说 “想让农村的老人也能像城里的老人一样,有好的医疗条件”,现在这个梦想,正在通过林羽的设备实现。
“小羽,爸以后就跟你一起做推广,走遍全国的农村,让更多老人用上你的设备。” 父亲的声音很坚定。
林羽点头,握住父亲的手,又看向苏瑶:“苏小姐,我们一起把瑶光做得更好,让‘科技向善,温暖万家’的口号,传遍每一个角落。”
苏瑶笑着点头,眼里满是期待:“好,我们一起。”
夜色渐浓,山坡上的风带着茶香,温柔而坚定。林羽知道,农村推广的路还很长,但只要他们坚持 “用户为核心”,带着这份温暖和初心,就一定能让 “温暖科技” 的星火,在乡野间燎原,照亮千万老人的幸福生活。
第二天清晨,林羽他们离开柳溪乡时,老人们和年轻人都来送行。李奶奶的孙子拿着安装工具,说 “想跟着你们学安装,以后帮更多老人”;赵大爷用手语比划着 “我们会帮听力障碍的老人,让他们也能用上设备”;张爷爷站在山上,挥手目送他们远去。
汽车驶离柳溪乡,父亲看着窗外的景色,说:“小羽,爸以前总说,人活着要做有意义的事,你现在做的事,就是最有意义的。以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爸都跟你一起扛。”
林羽点头,心里满是坚定。他知道,未来还有很多挑战,比如更多方言的适配、更偏远地区的推广、更大规模的售后,但他不再害怕。因为他有父亲的陪伴,有苏瑶的支持,有团队的信任,有无数用户的期待,还有一份 “科技向善” 的初心。
回到江城,林羽把国家补贴的好消息告诉了阳光里、望江苑的老人们。王阿姨高兴地说:“以后更多农村老人能用上设备了,真是太好了!我们这些城里的老人,也能帮你们宣传,让更多人知道瑶光的好。”
李爷爷拿出自己的体检报告,说:“我用了设备三个月,血压一直很稳定,医生说我现在的身体比年轻人还好。我要把这份报告给农村的老伙计们看,让他们也放心用。”
晚上七点,林羽在工作室召开全员大会,宣布 “瑶光智能农村推广计划”:未来一年,覆盖全国 500 个乡镇,帮助 100 万农村老人用上智能设备;建立 “农村安装培训学校”,培养 1000 名农村安装师傅,解决农村年轻人就业问题;与国家卫健委合作,将医疗手环数据接入全国基层医疗系统,实现农村老人健康管理全覆盖。
团队成员们都很激动,安装组长李师傅说:“林总,我愿意去农村带团队,教农村年轻人安装,让他们也能跟着瑶光一起成长。”
客服组长说:“我们会建立‘农村售后专线’,用方言为农村老人服务,确保他们有问题能及时解决。”
林羽看着团队成员们的热情,心里满是感动。他知道,瑶光已经不再是他和苏瑶两个人的梦想,而是整个团队的梦想,是千万老人的期待。
这一夜,林羽躺在床上,摸了摸枕头底下的旧手表 —— 表针在正常走动,像在为他的未来计时。他想起父亲的笑容、苏瑶的支持、团队的热情、用户的信任,这些都像一束束光,照亮了他前行的路。
他知道,“科技向善” 的路还很长,但只要他坚持初心,带着这份温暖和坚定,就一定能走到更远的地方,让更多人感受到科技的温度,让正义和善良,永远闪耀在城乡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