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点半,江城科技园区的早餐店已经排起了长队。林羽站在队伍末尾,手里攥着两张纸条 —— 一张是苏瑶昨天写的 “早餐清单”:两个肉包、一杯热豆浆、一个茶叶蛋(要溏心的);另一张是他自己记的 “今日待办”:梳理功能模块优先级、协助测试方言识别模型、整理用户补充需求。
昨天晚上,他把苏瑶给的《用户行为数据分析实战》看到了凌晨一点,重点标注了 “如何将需求转化为功能点” 的章节。书里提到 “每个功能点都要回答三个问题:解决什么用户的什么问题?技术实现难度如何?用户使用频率高不高”,这三句话被他用红笔圈了三遍,还在旁边写了 “对应我们的动态标签”—— 比如 “育儿模式” 要解决年轻妈妈 “孩子睡眠时家电调节” 的问题,技术上需要联动夜灯、加湿器、音量控制,使用频率至少每天 3 次(睡前、半夜、早起),完全符合高优先级的标准。
“小伙子,要什么?” 早餐店老板的声音把林羽拉回现实。他报出苏瑶的清单,老板笑着打趣:“又是给那位女同事带的吧?天天都要溏心蛋,你们年轻人真讲究。” 林羽脸颊微微发烫,慌忙点头,心里却泛起一丝暖意 —— 这是他连续第五天给苏瑶带早餐,从最开始的 “按要求买”,到现在会主动问 “要不要加个茶叶蛋”,两人之间的默契,像早餐店的豆浆一样,慢慢熬出了温度。
提着早餐走进工作室时,苏瑶已经坐在电脑前了。她面前摊着三张 A3 纸,分别画着 “核心功能模块图”“技术实现路径图”“测试优先级表”,笔尖还悬在纸上,显然是在思考某个难题。听到脚步声,她抬头看向林羽,眼底带着一丝疲惫,却瞬间亮了起来:“你来得正好,我正卡在‘方言识别’和‘语音精准度’的平衡上,想听听你的想法。”
林羽把早餐放在苏瑶桌角,凑过去看那张 “核心功能模块图”。图上用不同颜色标注了功能模块:红色是 “必须实现”(如基础家电控制、动态标签识别),黄色是 “优先实现”(如育儿模式、子女远程协助),蓝色是 “后期迭代”(如宠物模式、访客模式)。而 “方言识别” 被圈在红色区域,旁边却画了个问号,还写着 “准确率 85% vs 资源占用 30%”。
“苏小姐,您是说方言识别的准确率和系统资源冲突了?” 林羽指着那个问号,想起昨天看书时看到的 “技术 trade-off(权衡)” 概念 ——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必须放弃一个来保另一个。
“对。” 苏瑶拿起笔,在纸上画了个简单的对比表,“我们用的语音识别模型,默认支持普通话,准确率能到 98%;如果加入江城方言,需要额外训练 10 万条语音数据,准确率最多到 85%,而且会占用更多内存 —— 普通家庭的智能音箱内存有限,可能会导致其他功能卡顿,比如动态标签识别延迟。”
她顿了顿,指着 “老年群体需求表”:“但昨天王阿姨说‘普通话说不好,担心用不了’,老年群体占我们目标用户的 35%,要是方言识别做不好,这部分用户可能会直接放弃使用。你觉得,我们该优先保准确率,还是保资源占用?”
林羽看着那张需求表,想起自己邻居王阿姨的样子 —— 她每次跟外地子女视频,都要反复说好几遍 “我想开空调”,子女才能听懂。如果系统连方言都识别不了,对老人来说,再智能的功能也只是摆设。他想了想,说:“苏小姐,能不能做‘分层识别’?比如默认用普通话模型,老年用户可以手动切换到‘方言模式’,切换后只优先识别常用指令,比如‘开空调’‘关灯’‘提醒吃药’,这样既能减少内存占用,又能保证核心指令的准确率。”
苏瑶握着笔的手顿了一下,眼睛突然亮了:“分层识别?这是个好办法!我之前总想着‘全量支持’,却忘了老人常用的指令其实就那十几个。如果把方言模式的指令压缩到 20 个以内,训练数据量能减少一半,准确率说不定能提到 90%,内存占用也能控制在 15% 以内 —— 既解决了老人的核心需求,又不影响其他功能。”
她立刻在纸上修改 “方言识别模块” 的设计:“新增‘模式切换按钮’(大字体、高亮度,方便老人操作),方言模式仅支持‘开 / 关家电’‘温度调节’‘吃药提醒’等 20 个核心指令,其他指令自动切换回普通话识别。你今天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整理老年用户的‘高频指令清单’,从之前的调研数据里统计,哪些指令出现频率最高,我们优先支持。”
林羽接过苏瑶递来的调研数据,心里既兴奋又紧张。这是他第一次深度参与功能设计,不再是 “提想法”,而是 “落地细节”。他快速翻到老年群体的访谈记录,用荧光笔标注出现过的指令:“开空调”(出现 42 次)、“关灯”(38 次)、“提醒吃药”(35 次)、“打电话给儿子”(30 次)、“调大音量”(28 次)…… 不到半小时,就整理出了 22 个高频指令,其中 18 个是 “每天至少用 2 次” 的核心需求。
“苏小姐,您看这些行不行?” 林羽把清单递过去,还在旁边标注了 “使用场景”—— 比如 “调大音量” 多在 “听收音机”“视频通话” 时使用,建议和对应的家电联动。苏瑶接过清单,逐行核对,突然指着 “打电话给儿子” 问:“这个指令需要联动通讯录,老年用户会不会觉得设置麻烦?”
林羽想起王阿姨每次找他帮忙存号码的场景:“可以做‘一键添加’,让子女远程帮老人把常用联系人导入系统,老人只要说‘打电话给 XX’,系统就直接拨号,不用自己设置。” 这个想法正好对应之前的 “子女远程协助” 标签,苏瑶立刻在清单上补充:“新增‘家庭通讯录远程同步’功能,支持子女在手机 APP 上添加联系人,老人端无需操作。”
上午十点,两人开始梳理 “育儿模式” 的功能细节。根据年轻妈妈群体的需求,这个模式需要包含三个核心功能:“睡眠联动”(孩子睡觉时自动关大灯、开夜灯、调低空调风速)、“喂养提醒”(按孩子年龄设定喂奶 / 辅食时间,语音提醒)、“环境监测”(实时监测房间湿度、温度,超标时报警)。
“但这里有个矛盾。” 苏瑶指着 “环境监测”,眉头又皱了起来,“要实时监测温湿度,需要传感器 24 小时工作,会增加 20% 的能耗;而上班族群体的‘能耗优化’需求里,明确要求‘非必要设备尽量低功耗’。如果一个家庭既有孩子又有上班族,该怎么平衡?”
林羽低头看着数据,突然想起自己在建材市场给 “双职工家庭” 送货的经历 —— 有户人家白天没人在家,却要开着加湿器给植物浇水,最后特意买了 “定时开关”,只在早上和晚上各开 1 小时。他抬头说:“能不能做‘分时段监测’?比如孩子在家时(根据家长设置的‘育儿时段’,比如 8:00-20:00),传感器 24 小时工作;孩子不在家或睡觉时,传感器每小时监测一次,既能保证孩子的环境安全,又能节省能耗。”
“分时段监测 + 家长自定义时段!” 苏瑶兴奋地在纸上画了个流程图,“这样不仅能平衡能耗,还能适配不同家庭的作息 —— 比如有的妈妈是全职,育儿时段是全天;有的妈妈要上班,育儿时段是晚上。这个设计比‘一刀切’的实时监测灵活多了!”
她突然意识到什么,转头看向林羽,笑着说:“你好像特别擅长从‘用户生活场景’里找解决方案,这比纯技术思维更接地气。之前我总想着‘技术上怎么实现’,却忘了‘用户实际怎么用’,以后功能设计,你得多提想法。”
被苏瑶这么认可,林羽的心里像喝了热豆浆一样暖。他以前总觉得 “技术离自己很远”,现在才发现,自己那些看似不起眼的 “底层生活经验”,其实是连接用户和技术的桥梁。他用力点头:“我会的,有想法就跟您说,要是有不对的地方,您别嫌我外行。”
“怎么会?外行的视角有时候更宝贵。” 苏瑶拿起桌上的《用户需求分析报告》,“我们先把这些功能细节整理成‘功能规格说明书’,下午开始搭建测试环境,先把‘方言识别’和‘育儿模式’的核心模块跑起来,看看实际效果。”
中午吃饭时,两人在园区的快餐店里遇到了隔壁 “智能安防” 公司的工程师老周。老周看到苏瑶手里的功能设计图,凑过来打趣:“苏总,又在搞新功能啊?你们这智能家居项目,最近在园区里可是小有名气,不少人都等着看你们的成品呢。”
“还在摸索阶段,哪有老周你们的安防系统成熟。” 苏瑶笑着回应,“对了,你们之前做过老年用户的产品,方言识别这块有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
老周放下筷子,认真地说:“别提了,我们之前做老人紧急呼叫器,方言识别坑惨了 —— 一开始想支持所有方言,结果准确率只有 70%,老人用着用着就放弃了。后来只保留了 3 个常用方言,每个方言只支持 10 个指令,准确率提到了 92%,用户反馈才好起来。你们要是做,千万别贪多,先把核心需求满足了再说。”
这番话正好印证了林羽早上的 “分层识别” 想法,苏瑶和林羽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 “选对方向” 的安心。老周还提醒他们:“老年用户对‘反馈’特别敏感,比如说完指令,系统一定要有明确的回应,比如‘好的,正在为您打开空调’,不然他们会以为没操作成功,反复说,反而容易出错。”
林羽立刻拿出笔记本记下:“方言模式需增加‘语音反馈强化’,指令识别成功后,用更大音量、更慢语速回应。” 苏瑶补充道:“还要加‘视觉反馈’,比如指示灯闪烁,方便听力不好的老人确认。”
下午一点,工作室里多了两台新设备:一台是带显示屏的智能音箱(测试语音识别),一台是多合一传感器(测试温湿度、光照监测)。苏瑶负责搭建方言识别模型,林羽则根据上午整理的 “高频指令清单”,准备测试用的方言样本 —— 他给王阿姨打了个电话,邀请她明天来工作室帮忙测试,王阿姨爽快地答应了:“小伙子,只要能帮到你们,我明天一早就来。”
调试过程并不顺利。第一次运行方言模型时,系统把 “开空调” 识别成了 “开台灯”,把 “提醒吃药” 识别成了 “提醒吃饭”。苏瑶盯着屏幕上的错误日志,眉头紧锁:“看来训练数据还是不够,尤其是‘药’和‘饭’、‘空调’和‘台灯’的发音差异,模型没学会区分。”
林羽凑过去看日志,突然想起王阿姨说方言时的习惯:“苏小姐,王阿姨说‘药’的时候,会拖长音,说‘灯’的时候会轻一点,我们能不能在模型里加‘发音时长’和‘声调’的权重?比如‘药’的发音时长超过 1 秒,就优先识别成‘药’,而不是‘饭’。”
苏瑶眼前一亮:“你提醒我了!方言的声调差异比普通话更明显,之前的模型只关注了发音,没关注声调。我现在调整参数,把声调特征的权重提高 30%,再重新训练试试。”
调整参数、导入新的声调数据、重新训练模型…… 整个过程花了两个小时。当苏瑶再次说出 “开空调” 的江城方言时,智能音箱准确回应:“好的,正在为您打开空调,当前室内温度 26℃,是否需要调节?” 林羽兴奋地鼓起掌,苏瑶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眼底的疲惫被成就感取代。
下午四点,两人开始测试 “育儿模式” 的 “分时段监测” 功能。林羽模拟 “年轻妈妈” 的操作,在系统里设置 “育儿时段 8:00-20:00”,然后用温湿度传感器模拟 “孩子不在家” 的场景 —— 传感器每小时自动上传一次数据,屏幕上显示 “当前模式:节能监测,下次监测时间 17:00”;当他手动将时间调到 19:00(育儿时段内),传感器立刻切换成 “实时监测”,每 10 秒更新一次数据,还弹出 “当前湿度 45%,适合孩子活动” 的提示。
“效果比预期的好!” 苏瑶看着屏幕上的数据,“分时段监测不仅能节省能耗,还能减少数据传输量,让系统反应更快。林羽,你整理的‘育儿时段设置指南’可以加一条:建议家长根据孩子的上学 / 放学时间调整,系统默认提供‘幼儿园时段’(8:30-17:30)和‘全时段’两个选项,方便快速设置。”
林羽连忙拿出笔记本记录,突然想起昨天补充调研时,有位妈妈提到 “孩子周末在家时间长,希望时段能自动切换”。他抬头说:“苏小姐,能不能加‘工作日 / 周末自动切换’?比如工作日时段 8:00-20:00,周末时段 6:00-22:00,不用家长手动改。”
“当然可以!” 苏瑶立刻在设计图上补充,“这个功能能减少家长的操作步骤,符合‘简化使用’的核心需求。你看,我们的功能设计就是这样,从用户的一句话、一个习惯里,不断完善细节,最后才能做出真正好用的产品。”
傍晚六点,工作室的灯光已经亮起。林羽坐在电脑前,整理今天的测试数据 —— 方言识别准确率从 85% 提升到 91%,核心指令识别率 100%;育儿模式的分时段监测能耗降低 22%,用户操作步骤减少 3 步。这些数字被他用绿色笔标出来,旁边画了个小小的笑脸。
苏瑶走过来,递给他一杯热咖啡:“今天辛苦你了,测试数据整理得怎么样?有没有发现新的问题?”
“目前没发现大问题,就是方言识别里,‘调大音量’偶尔会识别成‘调小音量’,可能是‘大’和‘小’的方言发音太像了。” 林羽指着数据表格,“我明天想再找几个老年用户测试,收集更多‘大 / 小’的发音样本,优化模型。”
“好,我明天联系社区的老年活动中心,看看能不能组织一次小规模测试。” 苏瑶喝了口咖啡,突然说,“对了,下周启航资本的周总可能会来工作室考察,想了解我们的功能进展。到时候你可以跟他讲讲‘动态标签’和‘分层识别’的设计思路,这些都是我们的核心优势,你比我更懂用户背后的故事。”
林羽愣了一下,有些紧张:“我跟投资人讲?我怕我说不好,专业术语都记不住……”
“不用记术语,就用你给我讲的‘送货单备注’‘双职工家庭定时开关’的例子,投资人更愿意听这些真实的用户故事。” 苏瑶拍了拍他的肩膀,“你现在已经不是那个只会整理数据的林羽了,你是能从用户需求里找到破局点的核心成员,要相信自己的价值。”
林羽看着苏瑶真诚的眼神,心里突然涌起一股勇气。他想起三个月前,自己还在建材市场搬砖,连 “人工智能” 是什么都不知道;而现在,他不仅能参与功能设计,还能跟投资人讲用户故事。这种变化,像工作室窗外的香樟树,在不知不觉中,已经长出了新的枝芽。
“我会准备好的。” 林羽用力点头,“我把用户的案例整理成小故事,到时候跟周总讲王阿姨的方言需求,讲李女士的育儿困扰,应该能让他明白我们的功能价值。”
“这就对了!” 苏瑶笑着说,“我们做技术的,很容易陷入‘参数和算法’的误区,却忘了投资人最看重的是‘解决了什么真实问题’。你的用户故事,就是最好的答案。”
晚上七点半,两人收拾好东西准备离开。林羽锁门前,回头看了一眼工作室 —— 桌上的功能设计图、测试数据表格、智能音箱和传感器,这些东西见证了他们一天的努力,也承载着他们的梦想。他突然觉得,这个不到六十平米的空间,比他之前住过的任何地方都更像 “家”—— 这里有他热爱的工作,有他信任的伙伴,还有他对未来的期待。
走出大楼时,夜色已经很深了。苏瑶的车停在门口,她摇下车窗,对林羽说:“明天我去接你,一起去社区老年活动中心,顺便带你看看我们的测试设备。”
“不用麻烦您,我骑电动车去就行,很方便。” 林羽连忙摆手。
“不麻烦,正好顺路。” 苏瑶笑着说,“而且你整理的测试清单在我电脑里,路上我们可以再顺一遍流程。”
林羽看着车里温暖的灯光,点了点头。他知道,苏瑶是想让他多熟悉测试流程,帮他建立信心。坐在副驾驶座上,看着苏瑶认真开车的侧脸,他突然想起昨天晚上做的梦 —— 梦里,他们的智能家居系统被安装在一栋栋居民楼里,老人们用方言控制家电,年轻妈妈们用育儿模式照顾孩子,上班族加班回家后,迎接他们的是温暖的灯光和合适的温度。而他和苏瑶,站在小区广场上,看着这一切,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在想什么?” 苏瑶的声音打断了林羽的思绪。
“在想我们的系统什么时候能真正用到用户家里。” 林羽轻声说,“我想看到王阿姨用方言说‘开空调’,系统立刻响应的样子;想看到李女士不用再半夜起来调加湿器,能睡个好觉。”
苏瑶转过头,看了他一眼,眼里满是坚定:“会的,很快就会。我们现在的功能设计已经越来越完善,接下来就是算法优化和硬件适配,只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总有一天,能让更多用户用上我们的系统,让他们的生活更方便、更温暖。”
车窗外的路灯一闪一闪,像星星落在地上。林羽看着窗外的夜景,心里充满了力量。他知道,功能设计只是第一步,后面还有算法攻坚、硬件适配、市场推广等无数挑战,但他不再害怕 —— 因为他有苏瑶的指导,有自己的努力,还有那些等待着他们产品的用户。
回到出租屋,林羽没有立刻休息。他打开电脑,开始整理 “用户案例小故事”:王阿姨的方言困扰、李女士的育儿烦恼、张大爷的远程协助需求…… 每个故事都包含 “用户背景”“遇到的问题”“我们的解决方案” 三个部分,还配了简单的示意图。比如王阿姨的故事里,他画了一个老人对着智能音箱说话的简笔画,旁边标注 “方言指令:开空调→系统准确识别→空调启动”。
整理到晚上十点,他突然想起苏瑶说的 “周总考察”,又在文档里加了一句 “我们的核心优势:不是技术有多先进,而是能读懂用户的生活,把复杂的技术变成简单的陪伴”。这句话,是他这几个月最深的体会 —— 技术不是冷冰冰的代码,而是能让老人不再孤单、让妈妈不再疲惫、让上班族不再辛苦的温暖力量。
躺在床上,林羽摸了摸枕头底下的《用户行为数据分析实战》,书里夹着他给父亲写的信 —— 还没寄出去,因为他想等系统测试成功后,再告诉父亲 “我现在做的工作,能帮助很多像您一样的人”。他闭上眼睛,脑海里浮现出父亲收到信时的样子,嘴角忍不住露出了笑容。
这一夜,林羽睡得格外安稳。他梦见自己和苏瑶一起,在老年活动中心测试系统:王阿姨用方言说 “提醒吃药”,系统立刻回应 “好的,将在早上 7 点提醒您吃降压药”;张大爷说 “打电话给儿子”,系统快速拨通视频电话,屏幕里出现他儿子惊喜的笑容。而周总站在旁边,看着这一切,对苏瑶说:“你们的产品,有温度,有心意,这就是我们想投资的项目。”
醒来时,天已经亮了。林羽伸了个懒腰,走到窗边推开窗户,清晨的阳光洒在脸上,温暖而明亮。他知道,新的一天开始了,而他的人生,也将在这束阳光里,继续朝着梦想的方向前进 —— 因为他不再是一个人,他有伙伴,有目标,还有一份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