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备受书迷们喜爱的历史脑洞小说,明光纪事:从煤山葬父到世祖中兴,由才华横溢的作者“梦想成为斯总”倾情打造。本书以朱慈烺祝朗为主角,讲述了一个充满奇幻与冒险的故事。目前这本小说已经更新101257字,喜欢这类小说的你快来一读为快吧!
明光纪事:从煤山葬父到世祖中兴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二十日,北京,紫禁城。
李自成进入北京城的第二天,接连收到了几个让他心情稍霁的消息。
先是成国公朱纯臣,这位前明的勋贵重臣,在献城投降后,似乎急于表明心迹,并未多做犹豫,便主动交出了藏匿在其府邸中的两位皇子——定王朱慈炯和永王朱慈炤。据报,城破当夜,是太监栗宗周等人带着惊慌失措的两位小王爷,仓皇投奔了朱纯臣寻求庇护。
李自成在皇极殿(太和殿)升座。当衣衫褴褛、满面惊惶的定王朱慈炯(约12岁)和永王朱慈炤(约9岁)被带到大殿之上时,殿内一片寂静。李自成看着这两个前朝皇子,尤其是年长些的朱慈炯眼中那强装的镇定和无法掩饰的恐惧,心中念头急转。他立刻从龙椅上站起身,几步走下丹陛,在众人惊愕的目光中,解下自己身上那件象征大顺皇帝身份的、略显粗糙的湖蓝外袍(闯军自认水德尚蓝色),亲手披在了朱慈炯单薄的身上。
他环视殿内投降的明朝旧臣和麾下将领,朗声道:“尔父崇祯,虽失道于天下,致有今日之祸!然稚子何辜?朕非嗜杀之人,必视尔等如亲子,以亲王之礼待之!”(《明史·流贼传》)声音洪亮,意在昭示天下新朝的“仁德”。然而,这番姿态背后的真实意图,只有李自成和他最核心的心腹清楚。他随即密令权将军刘宗敏:“将这两个小王爷带到西宫偏殿,严加看管!没有朕的命令,任何人不得探视!”他盘算着,将前明皇子控制在手,打出“奉明嗣”的旗号,或许能更容易招降江南那些还在观望甚至抵抗的明朝残余势力,减少南下的阻力。
但事情并未如他所愿。被囚禁于西宫偏殿的两位皇子,尤其是定王朱慈炯,表现出了超乎年龄的倔强。面对看守和偶尔前来“探视”的闯军将领,他们始终沉默不语,拒绝合作,更别提发表任何归顺新朝的言论了。李自成闻报后,心中恼火,忍不住当着牛金星等人的面斥道:“朱家小儿,个个倔如犟驴!不识抬举!”
两位皇子的表现,在殿上便已显出不同:
定王朱慈炯: 被带入大殿时,他虽年幼,却努力挺直了脊背,昂着头,拒不向李自成跪拜。当李自成居高临下地质问“可知汝父崇祯皇帝今在何处?”时,朱慈炯眼中含泪,却强忍着不让泪水落下,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却异常清晰地回答:“君父已殉社稷!吾身为皇子,当追随其后,岂能偷生事贼!”一旁的刘宗敏闻言大怒,“噌”地抽出腰间佩刀,寒光闪闪地指向朱慈炯。朱慈炯面无惧色,反而闭上了眼睛,一副引颈就戮的模样。 永王朱慈炤: 年幼的他显然被这剑拔弩张的场面吓坏了,小脸煞白,身体不住地发抖,惊恐万分地看着周围凶神恶煞的士兵和陌生的环境。当太监栗宗周在一旁,带着谄媚的笑容,试图替他向李自成解释或求情时,一直处于极度恐惧中的小慈炤突然像被点燃的爆竹,猛地爆发了!他尖叫一声,扑上去狠狠一口咬在栗宗周的手腕上!栗宗周猝不及防,痛得大叫。小慈炤一边死死咬着不放,一边哭喊道:“阉奴!卖主求荣的阉奴!”旁边的卫兵急忙上前,粗暴地将两人分开,强行拖拽朱慈炤。被拖走时,小慈炤仍奋力挣扎,嘶声哭喊:“太祖高皇帝在天之灵看着你们!必诛杀尔等逆贼!”
三月二十一日,第三日。
清晨,又有紧急军报呈送到李自成面前。探子在煤山(景山)崇祯皇帝自缢的那棵老槐树附近,发现了异常!那里的泥土有明显是新近翻动过的痕迹,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闯军士兵立刻动手挖掘,没挖多深,便赫然发现了崇祯皇帝的遗体!虽然已经僵硬冰冷,但显然曾被人匆匆掩埋过。
李自成闻讯,猛地一拍桌案!他立刻意识到:这必是太子朱慈烺所为!只有他,才会在城破逃亡的危急关头,还冒险返回煤山,安葬自己的父亲!
“仔细搜!给朕一寸寸地搜!”李自成厉声下令。闯军的斥候都是经验丰富的老兵,他们像梳篦子一样仔细勘查现场及周边。尽管掩埋者已经尽力处理痕迹,但在通往东南方向的一条偏僻小径上,经验老道的斥候还是从被踩踏过的枯草和极其细微的泥土翻动中,发现了一丝不易察觉的马蹄印残留。同时,在盘问附近居住的百姓时,有人战战兢兢地回忆道,十九日凌晨,天还没亮透的时候,确实听到过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似乎有好几匹马,正是朝着东南方向远去了。
所有的线索都指向了东南方!
李自成再无犹豫,霍然起身,眼中闪过一丝狠厉:“朱慈烺小儿!果然南逃了!”他对着殿外大吼:“刘宗敏!速派精骑!最精锐的骑兵!循东南方向,给额追!务必生擒此子!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命令一下,早已待命的精锐闯军骑兵立刻如离弦之箭,冲出北京城,沿着那条指向东南的、若有若无的线索,疾驰追去。马蹄声如雷,卷起漫天烟尘。
殿内,闯军的重要文臣,如牛金星、宋献策等人,互相交换了一下眼色。牛金星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息怒。追捕太子固然紧要,然崇祯皇帝遗体既已寻获,乃天意也。周皇后亦已殉国。臣以为,当以帝王之礼收敛二人遗体,择日安葬。此举可昭示陛下仁德,安抚前明遗民之心,更可瓦解江南伪明残余之斗志,实乃一举多得。”
李自成闻言,怒气稍平,略一思索,深以为然。他点点头:“牛卿所言甚是。传旨:以帝王之礼收殓崇祯皇帝及周皇后遗体,备棺椁,暂厝于宫中。着令北京城官员百姓,可前往瞻仰祭拜。”
旨意传出,崇祯皇帝和周皇后的遗体被小心收殓入棺,停放在宫中一处偏殿。消息传开,许多北京城的百姓,以及一些心怀故国、迫于形势投降的前明官吏,纷纷前来。殿内香烟缭绕,气氛肃穆。人们看着那两口沉重的棺椁,想到国破家亡的惨剧,想到崇祯皇帝最后煤山自缢的悲凉,许多人忍不住悲从中来,潸然泪下。低低的啜泣声在殿内回荡,交织着对逝去王朝的哀思和对未知未来的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