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智文学
一个有智慧的小说推荐网站

第2章

整理卷宗是一件极其枯燥的活。

凌云花了整整一夜,将两个案子的所有材料,从报案记录到现场勘查照片,从法医报告到每一份讯问笔录,全部重新梳理、归档、交叉比对。

他没有用任何“能力”。

只是用最笨的办法,一点点看,一点点记,再一点点用逻辑串联起来。

直到第二天清晨,阳光透过百叶窗的缝隙照进来,在桌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他才将打印出来的,厚厚一沓报告整理整齐。

刘国栋来得很准时。

他什么也没问,只是拿起了报告,从第一页开始,逐字逐句地看。

办公室里只有翻动纸张的沙沙声。

许久,他看完了最后一页。

“错别字一个。”

刘国栋把报告放在桌上。

“‘嫌疑人’的‘嫌’,你打成了‘谦虚’的‘谦’。”

凌云的后背瞬间绷紧。

他准备接受新一轮的训斥。

“去法医中心,把便利店案的正式尸检报告取回来。”

刘国栋却只是端起了自己的搪瓷缸。

“然后,把这个字改了,重新打印一份。”

凌云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

“是。”

他站起身,快步走了出去。

……

市局法医中心在主楼的负一层。

走廊里的空气常年弥漫着一股福尔马林与消毒水混合的特殊气味,冷飕飕的,能钻进人的骨头缝里。

凌云对这个地方并不陌生。

他走到一间挂着“解剖室”牌子的房间门口,敲了敲门。

门开了。

一个穿着白大褂,戴着口罩和护目镜的女人走了出来。

她很高,身形清瘦,头发利落地盘在脑后,只露出两只平静的眼睛。

顾悦。

市局最年轻的主检法医。

她摘下口罩,露出一张素净的脸,上面没什么表情。

“凌警官?”

“顾法医,我来取‘5.14’抢劫杀人案的正式报告。”

凌云说明来意。

顾悦点点头,转身从旁边档案室里取出一个密封的牛皮纸袋,递给他。

“都在里面了。”

“谢谢。”

凌云接过纸袋,入手冰凉。

他转身准备离开。

“凌警官。”

顾悦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凌云停下脚步,回头看她。

走廊里的灯光是冷白色的,照在顾悦的白大褂上,让她整个人都透着一种疏离感。

“上次的溺水案,你好像特别关注死者指甲缝里的东西?”

她问得非常随意。

凌云的心脏却漏跳了一拍。

他手里的牛皮纸袋,边缘被他无意识地捏紧了一些。

“现场初步判断是自杀,但总要排除所有他杀的可能。”

他维持着表面的平静。

“指甲缝是常规检查点,不是吗?”

顾悦没有反驳他。

她只是继续用那种平静的,不带任何情绪的腔调说下去。

“这次便利店的案子也一样。”

“你在电话里,好像事先就知道,凶手碰过货架上的香烟。”

走廊里的冷气,仿佛瞬间又低了好几度。

凌云感觉到自己的后颈有些发凉。

他从来没有想过,会有人把这两件看似毫无关联的事情,联系在一起。

而且还是一个法医。

一个只相信证据和数据的科学工作者。

他的大脑飞速运转,寻找着最合理的解释。

“溺水案,是基于现场情况的合理推测。”

“死者衣着整齐,没有搏斗痕迹,但现场环境复杂,不排除有细微的挣扎。”

“这是刑侦的基本逻辑。”

他说得很慢,确保每一个字都无懈可击。

“至于便利店的案子……”

他顿了顿。

“只能说是运气好。”

“我让同事排查所有被触碰过的物品,香烟只是其中之一。”

“恰好,它就是关键物证。”

他说完,看着顾悦。

顾悦也在看着他。

她的脸上依旧没什么表情,那双属于法医的眼睛,带着一种天然的审视感。

仿佛在分析一具不会说话的尸体,试图从最细微的组织结构里,找出真实的死因。

凌云不喜欢这种感觉。

这让他觉得自己所有的伪装,都可能被层层剥开。

“运气。”

顾悦重复了一遍这个词,然后微微点了点头。

“很厉害的推测。”

她没有再追问下去。

也没有说信,或者不信。

她只是重新戴上口罩,冲他点了下头,便转身回了解剖室。

厚重的铅门在凌云面前缓缓关上,隔绝了一切。

走廊里又恢复了死寂。

只有那股消毒水的味道,似乎比刚才更浓烈了。

凌云站在原地,很久没有动。

他低头看了一眼手里的报告。

冰凉的触感从指尖传来,让他混乱的思绪,慢慢变得清晰。

他一直以为,自己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让刘国栋那样的老刑警,接受自己提供的“线索”。

是如何将那些凭空出现的信息,合理地包装成逻辑推理的产物。

直到此刻,他才发觉自己错了。

真正危险的,不是那些持怀疑态度的老警察。

而是顾悦这样的人。

她们不关心你的动机,不理会你的说辞。

她们只相信数据,相信逻辑,相信那些无法被常规科学解释的“异常点”。

一次是推测。

两次是运气。

那第三次,第四次呢?

他不可能永远都这么“幸运”。

凌云吐出一口浊气,转身沿着来路往回走。

脚步声在空旷的走廊里回荡,一下,又一下,敲击着他紧绷的神经。

他必须更加小心。

更加谨慎。

在找到下一个线索时,他需要设计一套更完美的逻辑闭环。

一套连顾悦这样的专业人士,都挑不出任何毛病的逻辑。

回到办公室,气氛已经恢复了正常。

同事们各自忙碌着,键盘敲击声和电话铃声此起彼伏。

凌云走到自己的座位上,打开电脑。

他没有立刻去修改报告上的那个错别字。

而是将顾悦刚才提出的两个问题,原封不动地打了上去。

溺水案的指甲缝。

便利店案的香烟。

他盯着屏幕上的这两行字,开始复盘。

他试图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一个纯粹的科学工作者的角度,去审视自己在这两个案子里的行为。

然后,他发现了一个致命的问题。

他的“推测”,太精准了。

精准得……缺少了试错的过程。

一个正常的刑警,在没有明确线索的情况下,会提出很多种可能性。

查指甲缝,查口腔,查衣物纤维,查鞋底泥土。

查所有被碰过的商品,查监控,查收银记录。

这是一个庞大的,发散性的排查过程。

而他,每一次都跳过了这个过程,直接给出了最接近真相的那个点。

这在追求效率的刑侦工作中,是优点。

但在一个追求逻辑严谨的观察者眼中,却是最大的疑点。

就像一个学生,每次考试都直接写出正确答案,却没有留下任何演算的草稿。

一次两次可以说他是天才。

次数多了,只会让人怀疑他是不是提前拿到了答案。

凌云靠在椅背上。

之前那种刚刚落回地面的踏实感,消失了。

一种新的,更强烈的危机感,笼罩了他。

他必须做出改变。

(2468字)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