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柏林苍穹下》是由作者“爱吃荔枝红茶的方平 ”创作编写的一本连载都市日常类型小说,林墨艾莉卡是这本小说的主角,这本书已更新187120字。
柏林苍穹下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从测试场返回设计办公室的路上,桶车内的气氛压抑得几乎令人窒息。霍夫曼工程师一路沉默,只是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膝盖,目光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风景,似乎在深思着什么。其他几位同事也识趣地闭口不言,偶尔投向林墨的目光充满了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林墨的心更是七上八下。测试场上的那次多嘴,完全出乎他自己的意料,也彻底打破了他试图维持的“低调”假象。霍夫曼将他推向前台的行为,更像是一个难以揣测的信号。是福?是祸?他完全无法判断。回到办公室,霍夫曼只是淡淡地吩咐了一句“继续手头的工作”,便径直走进了自己的办公室,关上了门。预期的训斥、询问或者别的什么,统统没有发生。这种沉默的未知,反而更让人煎熬。
接下来的几天,霍夫曼对林墨的态度似乎恢复到了盖世太保盘问之前的状态——公事公办,偶尔分配一些技术翻译任务,不再提及测试场的事情,也没有再给他任何“特殊”项目。那份关于生产流程优化的报告,依旧石沉大海。林墨只好继续扮演他的“绘图机器”角色,但内心的焦虑与日俱增。他知道,自己就像一颗被埋下的种子,表面的平静之下,可能正在酝酿着破土而出的力量,也可能在无声无息中腐烂。他试图从同事那里旁敲侧击,但大家都对此讳莫如深。只有老绘图员弗里茨在一次午休时,看似无意地低声对他说了一句:“林,霍夫曼先生最近往总部和军械局跑得很勤。”说完便若无其事地走开了。这条模糊的信息让林墨更加确信,一定有什么事情正在发生,而且很可能与他有关。
果然,一周后的下午,霍夫曼再次将林墨叫进了办公室。这一次,他桌上铺开了一张巨大的欧洲地图,旁边还散落着一些关于波兰军事部署、道路网络和边境地形的德语情报摘要(显然是经过筛选的、较低密级的内容)。“把门关上。”霍夫曼指了指门口,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份量。林墨依言照做,心脏开始不受控制地加速跳动。霍夫曼没有绕圈子,他指着地图上德波边境地区,开门见山地问道:“林先生,基于你之前提出的关于装甲部队机动性、通讯和协同作战的重要性,以及你对我们现有装备缺陷的认识…如果,我是说如果,我们需要在这一地区发动一场快速的、决定性的军事行动,以装甲部队为主要突击力量,你认为,最大的挑战会是什么?又该如何克服?”轰!林墨感觉自己的大脑像是被一道闪电劈中!霍夫曼的问题,虽然披着假设的外衣,但其指向性再明确不过了!这几乎就是在问他对于未来闪击波兰的战术构想!巨大的历史既视感和强烈的危险预感同时袭来,让他几乎喘不过气。他知道,这个问题回答得好,可能一步登天;回答得不好,或者流露出任何不该有的“预见性”,就可能万劫不复。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目光聚焦在地图上,避免与霍夫曼对视,以掩饰内心的惊涛骇浪。他沉吟了足足一分钟,组织着语言。“霍夫曼先生,”他缓缓开口,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像是在进行严谨的技术和战术推演,“这只是一个非常粗略的、基于纸面的推演(Paper Exercise)。”他先强调了假设性,然后才进入正题:“我认为最大的挑战有三点。第一,速度与后勤的矛盾。装甲部队高速突进,但燃油、弹药、备件的补给线极易拉长断裂,一旦补给跟不上,突击势头就会停滞,成为孤军深入。第二,不同兵种的协同。装甲部队需要空军(斯图卡)的近距离火力支援,需要工兵快速修复桥梁和清除障碍,需要摩托化步兵巩固战果和清剿残敌。任何一环脱节,都会影响整体速度。第三,指挥与控制。在高速机动战中,最高指挥部很难实时掌握所有部队的位置和状态,必须赋予前线指挥官(尤其是装甲师师长)更大的临机决断权,同时依靠强大且保密的无线电网络保持联络。”他一边说,一边用手在地图上比划着可能的突击路线和后勤节点,刻意避免使用“闪电战”这个尚未出现的术语,而是用“快速决定性行动”、“装甲突击”、“高速机动战”等词汇代替。“至于如何克服,”林墨继续道,思路越来越清晰,“后勤方面,需要组建专门的摩托化后勤纵队,并建立前推补给基地和空投补给能力(如果可能)。协同方面,必须进行大量的联合演习,制定标准的协同程序(SOP)。指挥方面,则需要简化命令流程,并装备更小型化、更可靠的车载无线电,至少下放到连排一级。”
霍夫曼一言不发地听着,手指在地图上林墨划过的路线上慢慢移动,眼神锐利如鹰。林墨的阐述,虽然没有超出这个时代最顶尖军事家(如古德里安、曼施坦因)正在思考的范畴,但如此系统、清晰地从他这样一个年轻的外国技术员口中说出,依然是极其震撼的。尤其是对“后勤”、“协同”和“指挥弹性”的强调,直指大规模装甲作战的核心痛点。良久,霍夫曼才抬起头,深深地看了林墨一眼,语气听不出喜怒:“很…有逻辑性的推演。虽然充满了理想化的假设,但…思路值得参考。”他没有给予更多评价,而是话锋一转:“你之前那份关于生产流程优化的报告,我看过了。”林墨的心一下子又提了起来。“有些想法过于激进,不符合当前的管理体制。”霍夫曼淡淡地说,“但是,关于合并工序和优化物流路线的部分,有一定价值。我已经将相关部分摘要提交给了项目管理部门。如果被采纳,可能会在某个新组建的配件分厂进行试点。”他顿了顿,补充道:“当然,这需要时间讨论和论证。在此期间,你继续完成本职工作。今天我们的谈话,以及之前的所有‘建议’,都属于公司内部的技术探讨,不要对外提及。明白吗?”“完全明白,霍夫曼先生。”林墨立刻点头,心中五味杂陈。生产流程报告似乎有了一线生机,但又被刻意压制和局限。而刚才那场关于“闪电战”的纸上谈兵,则被轻描淡写地定义为“内部技术探讨”,其真正的目的和去向,依旧迷雾重重。
离开霍夫曼的办公室,林墨感觉像是打了一场高强度的大脑战争,疲惫不堪。霍夫曼就像一个深不可测的棋手,不断地抛出诱饵,观察他的反应,却又从不亮出自己的底牌。他将“闪电战”的雏形理念抛了出来,这会带来怎样的影响?霍夫曼会将其作为自己的观点向上汇报,还是真的只是“内部探讨”?那份被提交上去的生产流程优化摘要,又会经历怎样的命运?林墨感觉自己正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推着,一步步走向更深的水域。前方是机遇还是陷阱,他完全看不清楚。唯一确定的是,他已经无法回头了。

小智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