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深空征程》是一本引人入胜的科幻末世小说,作者“陆雪孤菊”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为读者们展现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本书的主角陆珵深受读者们的喜爱。目前这本小说已经连载,热爱阅读的你千万不要错过这场精彩的阅读盛宴!
深空征程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冲突平息后,全球进入 “防御计划冲刺期”。
在小行星撞击倒计时的压迫下,人类文明的协作达到史无前例的深度 —— 智能计算、可控核聚变、地外基建等核心技术持续突破。
月球、火星、近地轨道、地下空间四大 “生存载体” 同步扩张,小行星的观测数据不断细化,所有力量都朝着 “2056 年撞击窗口” 凝聚,构建起覆盖地月火系统的立体防御网络。
冲突结束后,五大国牵头成立 “全球技术协同联盟”,将 “文明 2 号” 超级计算机升级列为首要任务
——2035 年,“文明 3 号” 正式启用,运算核心增至 1200 万颗,引入量子纠缠通讯模块,运算速度达 1.2×10^28 次 / 秒(为 2 号的 4800 倍),可同时模拟 10 万种小行星拦截场景,并实时优化各基地的建设参数。
依托这一算力支撑,防御计划的技术瓶颈被逐一突破:
塔克拉玛干 “方舟” 基地的可控核聚变实验室,在 2036 年实现 “持续运行 10000 秒、能量净增益 3.5 倍” 的突破,随后启动 “小型化工程”:2037 年,首台 “车载级” 核聚变反应堆(重量 50 吨,功率 20 兆瓦)研制成功,可直接为地下城的能源系统供电;
2038 年,“航天级” 核聚变引擎(重量 80 吨,推力 500 千牛)完成测试,将月球 – 地球航线的运输时间从 3 天缩短至 18 小时,火星 – 月球航线从 1 个月压缩至 10 个月 —— 这一技术突破,直接解决了地月火物资运输的 “动力瓶颈”,为后续基地扩建奠定基础。
月球基地率先应用 “智能建造集群”。
2036-2039 年,数千台 “月球土壤 3D 打印机”(打印速度达 10 立方米 / 小时,构件强度达 400MPa)在艾特肯盆地作业,直接利用月球玄武岩打印堡垒基地的居住单元、科研舱体;
中转站新增 6 个 “氦三燃料加注泊位”,燃料储备量从 500 吨提升至 2000 吨,货运吞吐量从每月 1000 吨增至 5000 吨;拦截基地的发射器生产线实现 “自动化组装”,钛合金弹体的日产量从 10 台提升至 50 台。
而在全球构建 “天地一体观测网络”:地面端,C 国 “天眼三号”(口径 500 米)、美国 “深空视野望远镜”(夏威夷观测站)、欧洲 “南方天文台阵列” 协同工作,分辨率达 0.1 米级,可清晰捕捉小行星表面的陨石坑、裂隙等细节;
太空端,2038 年发射的 “先驱者” 号轨道探测器(部署在地球与小行星之间的拉格朗日 L1 点),实时传输小行星的重力场、自转周期等数据 —— 这套体系使小行星轨道计算精度提升 10 倍,为拦截策略调整提供关键依据。
2039 年秋,月球防御基地完成 “初期建设目标”:堡垒基地建成 120 个居住模块(容纳 5 万人),配套 2 座核聚变能源站(总功率 400 兆瓦)、3 个生态种植舱(日产生菜 2 吨、氧气 5000 立方米);
中转站实现 “地火航线常态化运营”,每月可停靠 8 艘货运飞船、4 艘载人飞船;拦截基地部署 1000 台发射器,完成首次 “全系统联调”,模拟拦截成功率达 98%—— 人类首道 “地外防御屏障” 正式成型。
2040 年后,防御计划进入 “多线扩张期”。地下城、方舟空间站、火星基地依托技术突破,同步扩大规模,逐步构建起 “梯次生存体系”—— 地下城作为 “基础保障”,月球基地作为 “拦截核心”,火星基地作为 “第二家园”,方舟空间站作为 “终极备份”。
2042 年,全球 12 座地下城完成 “一期建设”(容纳 10 亿人),随即启动 “扩建工程”。
扩建采用 “模块化拓展技术”:通过地下盾构机(直径 35 米,日挖掘进度 50 米)向周边延伸隧道,接入预制的居住舱、农业舱、能源舱 —— 这些模块在地面工厂预制完成,通过 “地下磁悬浮列车”(时速 200 公里)输送至扩建区域,单日可完成 5 个模块的拼接。
至 2048 年,地下城总容积提升至 30 亿人,同时对地下城的作出了新的扩建。
1、居住系统:新增 200 万个 “折叠式居住单元”(每单元 15 平方米,配备恒温、空气净化、应急供氧功能),采用 “上下分层设计”,将空间利用率提升 3 倍;
2、物资储备:每个地下城的储备层新增 100 座 “超低温粮库”(存储小麦、水稻等主粮,总量达 5 亿吨,够 30 亿人消耗 8 年)、50 座 “水循环储备池”(存储净化水 200 亿吨,配合闭环水循环系统,可实现无限期循环);
3、能源保障:每座地下城加装 4 台 “小型核聚变反应堆”(总功率 800 兆瓦),配合地下地热电站,确保能源供应不受地面影响;
4、交通网络:通过 “地下超高速管道列车”(时速 600 公里)连接同集群内的 5 座地下城,实现人员、物资的快速调配 —— 例如,C 国黄土高原集群的 5 座地下城,可在 1 小时内完成跨城物资转运。
2049 年,地下城启动 “预迁移测试”:选取 100 万居民(涵盖老、中、青、幼各年龄段)进行为期 3 个月的封闭居住测试,验证生态系统稳定性(氧气浓度维持在 21%±0.5%,二氧化碳控制在 0.04% 以下)、物资供应效率(每日人均口粮 400 克、水 2 升)、应急响应能力(模拟地震、能源中断等场景,应急系统启动时间<10 秒)—— 测试通过率达 99.2%,为后续大规模迁移奠定基础。
2044 年,方舟空间站完成 “核心框架建设”:直径 500 米的球形框架搭建完毕,核心舱(主控制中心、通讯枢纽)、居住舱(10 个单元,容纳 5000 人)、实验舱(5 个,涵盖物理、生物、材料领域)、种植舱(3 个,日产生物量 1 吨)、动力舱(2 套可控核聚变装置,总功率 200 兆瓦)组装完成,并成功开展 “首次旋转重力实验”—— 通过空间站绕中心轴旋转(角速度 0.02 弧度 / 秒),在居住舱内模拟出 0.6 倍地球重力,验证了长期太空居住的重力适应可行性。
2045-2052 年,空间站启动 “扩建工程”:
1、框架扩展:通过 “太空焊接机器人”(搭载激光焊接系统,精度 0.1 毫米)向球形框架外侧拼接新增模块,直径从 500 米扩展至 700 米,总容积提升至 140 万立方米;
2、功能升级:新增 10 台 “大功率可控核聚变动力装置”(单台功率 50 兆瓦,总推力达 1000 千牛),使空间站最大速度提升至 0.1 倍光速,续航能力覆盖 40 光年内的星域;新增 “武器舱”(配备 20 台激光防御炮,射程 10 万公里,可拦截小行星碎片)、“登陆舱”(10 艘,每艘可搭载 50 人,具备行星表面软着陆能力);
3、生态强化:种植舱从 3 个增至 8 个,引入 “藻类 – 昆虫 – 鱼类” 复合生态链(藻类产氧、昆虫转化有机废物、鱼类提供蛋白质),生物量日产量提升至 5 吨,可满足 2 万人长期居住需求;
4、数据备份:在核心舱底层建设 “文明数据库堡垒”,存储 8 份人类文明数据(含 1000PB 的文献、影像、技术图纸),采用防辐射金属光盘(寿命 100 万年)与量子存储双重备份,确保极端情况下数据不丢失。
2052 年,方舟空间站完成 “扩建验收”,停泊于距地球 38 万公里的地月拉格朗日 L2 点,处于月球 “引力保护” 范围内,同时便于快速响应地球、月球的应急需求 —— 作为人类 “最后的逃生舱”,它已具备 “独立星际航行 + 行星登陆 + 文明传承” 的完整能力。
最后是火星基地的建设速度远超预期,核心得益于 “就地取材” 与 “技术适配”。
2042 年首批 6 人登陆后,基地依托前期输送的设备,快速启动 “本地化建设”,至 2049 年完成 “初期建设”(容纳 3 万人),2054 年实现 “规模化扩张”(容纳 50 万人),成为四大载体中首个实现 “自给自足” 的地外基地。
2043 年,火星极地冰盖探测机器人发现 “地下液态水层”(位于乌托邦平原下方 1.2 公里处,储量约 100 立方公里),随即建成 “地热融水站”—— 通过地热加热(火星地热能发电,功率 50 兆瓦)将地下水抽取至地表,经 “多级净化系统”处理后,满足饮用、种植、工业需求,日供水量达 5 万吨;
2045 年,火星农业舱完成 “全周期种植测试”—— 采用 “人工光照 + 火星土壤改良” 技术(向火星土壤中添加地球有机质与微生物,提升肥力),成功种植小麦、番茄、生菜等 12 种作物,产量达每平方米 6 公斤 / 年(接近地球温室水平);2048 年,露天农业区(覆盖 100 平方公里,采用透明穹顶保温)建成,粮食年产量达 100 万吨,可满足 3 万人消耗;
2046 年,火星乌托邦平原发现 “大型铁矿床”(储量约 50 亿吨)、“钴锂矿带”(储量约 1 亿吨),随即建成 “火星冶炼厂”—— 利用核聚变能源(2 台 100 兆瓦反应堆)驱动电弧炉,将铁矿石冶炼成钢材(日产量 500 吨),将钴锂矿提炼成航天材料,实现 “建筑构件、设备零件的本地化生产”,减少地球运输依赖。
随着撞击时间逼近,人类对 C9527 的观测进入 “毫米级精度阶段”,轨道计算、物理特征分析的细化,推动防御策略持续优化,确保拦截方案万无一失。
2048 年,“天地一体观测网络” 获取 C9527 的核心参数:
小行星呈不规则椭球体,最长直径 289 公里(最短直径 251 公里),表面布满直径 10-50 公里的陨石坑;通过光谱分析,确认其成分为 “岩石 – 金属混合体”(含 30% 铁镍金属、60% 硅酸盐岩石、10% 冰物质),密度约 3.5 克 / 立方厘米,总质量约 1.8×10^18 吨(为 “希克苏鲁伯陨石” 的 3000 倍);
速度 72 万公里 / 小时(换算为 200 公里 / 秒,约为地球公转速度的 6.7 倍),轨道偏心率 0.8(近地点直指地球公转轨道);
通过 “文明 4 号” 超级计算机(2050 年启用,运算速度 5×10^29 次 / 秒)的引力模拟,排除木星、土星等天体的干扰,确认撞击概率从 95% 升至 99%—— 仅剩 1% 的概率是小行星在接近地球前被未知天体引力偏转,但这一可能性被科学家判定为 “可忽略不计”;
撞击窗口修正:原计算的撞击时间为 2054 年,新观测数据显示,小行星受太阳系外围奥尔特云残余物质的微弱引力影响,轨道周期延长 2 年,撞击时间修正为 2056 年 7 月 —— 人类的准备时间从 6 年增至 8 年,为防御计划的最终完善争取了关键周期。
基于新观测数据,五大国在 2049 年召开 “全球防御调整峰会”,对月球拦截计划、各基地应急方案进行升级:
月球拦截系统强化:将拦截基地的发射器从 1000 台增至 2000 台,核弹头当量从 5000 万吨 TNT 提升至 1 亿吨 TNT(采用 “分导式多弹头” 设计,每枚火箭可携带 3 枚弹头,覆盖范围扩大 3 倍);
新增 “激光预处理系统”(20 台大功率激光发射器,部署在月球正面,可在小行星进入 2000 万公里拦截圈前,熔化其表面冰层,减少碎片飞溅);
2052 年进行 “全尺寸模拟拦截测试”—— 用探测器模拟小行星(直径 100 米,成分与 C9527 一致),在 2000 万公里处实施核弹爆破,碎片在 50 万公里处被二次拦截,最终进入地球大气层的碎片直径均小于 100 米,完全被大气层烧毁,测试成功率 100%;
在每个地下城的顶层加装 “50 米厚的复合防护层”(由钢筋混凝土、铅合金、碳纤维组成,可抵御直径 1 公里的碎片撞击);
新增 “地下避难舱”(每个可容纳 1000 人,配备独立氧气、粮食储备,可在极端情况下封闭运行 1 年);
2053 年开展 “全球地下城应急演练”,模拟小行星碎片撞击地面引发的地震、尘埃覆盖,30 亿人的疏散、隐蔽流程完成时间从 4 小时缩短至 1.5 小时;
火星基地新增 “星际预警雷达”(探测范围 1000 万公里,可提前 72 小时预警小行星碎片);
方舟空间站调整停泊位置至 “地球 – 小行星撞击方向的外侧”(距地球 50 万公里),若月球拦截失败,可启动激光防御炮,辅助拦截漏网碎片,同时做好 “紧急启航” 准备 —— 若地球环境彻底恶化,可在 24 小时内驶离太阳系,驶向比邻星系。
2050 年,人类启动 “史上最大规模人员迁移”—— 分批次向地下城、月球基地、火星基地、方舟空间站输送人员,同时完成各基地的最终备战,等待 2056 年的终极考验。
1. 人员迁移的全流程实施
迁移采用 “分层筛选、分批次输送” 策略,由 “全球人员调配委员会” 统一管理:
筛选标准:地下城人员以 “普惠性” 为原则,按各国人口比例分配名额(五大国各占 10%,其他国家占 50%),优先保障老弱病残孕等弱势群体;月球基地人员以 “技术型” 为主(科研人员、拦截系统操作员、工程师,共 10 万人);火星基地人员涵盖 “全产业链”(农业、工业、医疗、教育人才,共 30 万人);方舟空间站人员为 “精英储备”(各领域顶尖科学家、艺术家、文化传承人,共 10 万人)—— 所有迁移人员需通过 “健康筛查”(排除传染病、遗传病)、“适应性测试”(模拟地外 / 地下环境的生存能力);
输送方式:地下城迁移采用 “地面磁悬浮列车 + 地下管道列车”,分区域、分批次进行(例如,亚洲区域的迁移从 2050 年 3 月开始,每日输送 100 万人,6 个月完成);月球基地人员通过 “地月核聚变飞船”(时速 30 万公里,3 小时抵达),分 100 批次输送;火星基地人员通过 “地火航线联运”(地球→月球中转站→火星,总时长 3 个月),分 300 批次输送;方舟空间站人员通过 “近地轨道摆渡船”(时速 2 万公里,2 小时抵达),分 100 批次输送;
安置流程:每批迁移人员抵达目的地后,需接受 1 个月的 “适应性培训”(地下城人员学习应急避难流程,地外基地人员学习重力适应、生态系统维护);建立 “全球人员信息库”(记录每个人的位置、健康状况、技能特长),实现跨基地人员调度。
至 2054 年底,人员迁移全部完成:30 亿人入驻地下城,10 万人驻守月球基地,30 万人定居火星基地,10 万人进驻方舟空间站 —— 人类文明的 “火种” 已分布在地球、月球、火星、近地轨道四大载体,形成 “多点备份” 的生存格局。
2. 2055 年:最终备战状态
2055 年,人类所有防御计划全部完成,各基地进入 “一级备战状态”:
月球拦截基地:2000 台发射器全部调试完毕,核弹头装填到位,“文明 4 号” 超级计算机实时监控小行星轨道,拦截指令传输延迟小于 0.1 秒;10 万驻守人员实行 “三班倒”,24 小时值守,每小时进行一次系统自检;
地下城:物资储备完成最终补充(粮食够 30 亿人消耗 10 年,水够消耗 15 年,能源够供应 20 年);生态系统稳定运行,氧气、温度、湿度等参数维持在最优水平;应急通讯系统与月球、火星基地保持实时连接,确保信息通畅;
火星基地:封闭生态圈完全自给,工业体系可独立生产航天器、武器、生活用品;星际预警雷达全天候运行,30 万居民完成 “碎片防御演练”,可在 15 分钟内进入地下避难设施;
方舟空间站:可控核聚变动力装置处于 “热待机” 状态,随时可启动启航;激光防御炮完成校准,文明数据库堡垒封闭完毕;10 万人员完成 “星际航行模拟训练”,具备长期太空生活能力。
2055 年 12 月 31 日,全球各基地同步举行 “人类团结仪式”—— 月球基地的科研人员通过通讯系统,向地球、火星、方舟空间站传递小行星的最新影像;地下城的居民聚集在公共大厅,观看月球拦截系统的实时画面;
火星基地的定居者在穹顶下升起人类联合旗帜;方舟空间站的人员启动 “文明数据库”,播放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时刻(从远古文明到现代科技)。
此时,C9527 已进入太阳系外围,在天文望远镜中呈现为一颗明亮的 “移动星点”,正以 200 公里 / 秒的速度向地球逼近。
人类文明的所有力量,已凝聚成一张覆盖地月火系统的立体防御网,静静等待着 2056 年的终极对决 —— 这既是对人类智慧、协作能力的终极考验,也是文明存续的最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