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智文学
一个有智慧的小说推荐网站
四合院之闫家小叔免费阅读,四合院之闫家小叔章节目录

四合院之闫家小叔

作者:后壁u好几遍

字数:135960字

2025-10-08 10:02:37 连载

简介

如果你喜欢男频衍生类型的小说,那么《四合院之闫家小叔》绝对值得一读。小说中精彩的情节、鲜活的角色以及深入人心的故事,都会让你沉浸其中,难以自拔。目前,这本小说已经连载,总字数已达135960字,喜欢阅读的你,千万不要错过。

四合院之闫家小叔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闷罐列车在铁轨上哐当哐当行驶了几天几夜,车窗被封死,只有缝隙透进些许光线,车厢里弥漫着汗味、烟草味和一种混合的躁动。同车的多是和闫山年纪相仿的青年,脸上混杂着离家的伤感、对未来的迷茫,以及被宣传鼓动起来的亢奋。他们高声唱着军歌,互相打听着家乡、憧憬着即将到来的军旅生活,试图用喧嚣驱散内心的不安。

闫山大多时候沉默着,靠在车厢壁上,闭目养神,或是透过缝隙看着外面飞速倒退的、逐渐变得陌生的景色。他比这些同龄人多了一重灵魂的记忆,那份属于前世外卖员的坚韧和适应力,让他更能平静地面对环境的骤变。大哥大嫂含泪的面容和那句沉甸甸的“活着回来”,是他心底最坚实的支撑。

列车最终在一个偏僻的、戒备森严的兵站停下。寒风瞬间灌入车厢,让所有人都打了个激灵。这里的气氛与沿途截然不同,空气中仿佛都凝结着肃杀。

“下车!快!集合!” 粗暴的吼声在月台上响起。

穿着臃肿棉军装、面色冷峻的接兵干部挥舞着手臂,像驱赶羊群一样,将这群懵懂的新兵迅速整队,然后塞进了覆盖着帆布的军用卡车。

又是一路颠簸,直到天色完全黑透,卡车才在一片位于山坳里的营地停下。

低矮的营房,泥泞的操场地,远处是连绵的、覆盖着积雪的黑色山峦。探照灯的光柱在夜空中交叉扫过,哨兵的身影在灯光下一闪而逝。这就是新兵连,闫山军旅生涯的起点。

紧张到令人窒息的新兵训练,随即展开。

训练的艰苦远超想象。这个时代的训练,没有科学的热身,没有循序渐进的适应,只有最简单粗暴的重复和压榨极限。天不亮就被刺耳的哨声催起,冒着凛冽的寒风出操,跑步跑到肺叶如同风箱,单双杠练习直到手臂抬不起来,战术匍匐前进在冰冷坚硬的土地上,手肘和膝盖很快磨破见血……

伙食粗糙,高粱米饭、窝窝头、不见油星的菜汤,能勉强填饱肚子已是万幸。晚上睡的是大通铺,几十号人挤在一条大炕上,汗味、脚臭味混杂。

许多来自城市、农村,没吃过这种苦的新兵叫苦不迭,私下里怨声载道,训练时动作变形,精神萎靡。

然而,闫山却像一颗被投入浊水的明珠,迅速崭露头角。

他并非不累,不痛。身体原主的底子本就文弱,即便有前世外卖生涯锻炼出的耐力和意志打底,高强度的训练同样让他肌肉酸痛,疲惫不堪。但他的优势,在于思维方式和内在的韧性。

首先是理解和执行力。 教官教授的战术动作、武器分解结合、队列条例,他总能最快理解其核心要领。前世繁杂的城市道路和订单系统锻炼了他快速处理信息、抓住关键的能力。别人还在死记硬背步骤时,他已经开始思考这个动作在实战中的意义,如何更高效省力地完成。比如拼刺训练,他不仅记套路,更会观察教官发力的技巧,琢磨如何利用腰腹核心力量,而不仅仅是手臂蛮干。

其次是时间管理和效率观念。 这是前世外卖生涯刻入骨髓的本能。整理内务,要求被子叠成豆腐块,物品摆放整齐划一。许多新兵手忙脚乱,耗时良久还达不到标准。闫山却能有条不紊地规划步骤,利用有限工具,在最短时间内将被子压实、掐线、整理棱角,物品摆放严格按照规定,位置精准,节省下来的时间则用于休息或复习其他课目。这种远超常人的效率和自律,让同班战友咋舌,也让偶尔巡查的班长暗自点头。

再者是体能和忍耐力。 前世的闫山,为了赶单子,能在酷暑严寒中连续奔波数小时,爬楼、奔跑是家常便饭,锻炼出了远超普通办公室职员的耐力和心肺功能。这份底子,在新兵连残酷的体能训练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五公里越野,他初始成绩并不突出,但呼吸节奏控制得极好,懂得合理分配体力,后半程往往能连续超越他人。器械训练,他手臂力量不足,就靠核心和技巧弥补,进步速度惊人。尤其是意志力,当别人因疲惫和痛苦想要放弃时,他能咬牙坚持,脑海里回想的是大哥沉默的拍肩和大嫂含泪的叮嘱,是“活着回来”的承诺——这需要一副更强健的体魄。

最后,是那份超越时代的“目标感”和“结果导向”。 他很清楚,这里的一切训练,都是为了在战场上活下去,完成任务。因此,他训练时极度专注,不抱怨,不敷衍,每一个动作都力求标准、有效。别人或许是为了不被班长责骂,而他,是为了那个遥远战场上的生存几率。

他的异常,很快引起了新兵连长和指导员的注意。

一次全连战术基础考核,要求低姿匍匐通过一段布满碎石和铁丝网(模拟)的障碍。大部分新兵动作僵硬,速度缓慢,身上或多或少被划伤。轮到闫山时,只见他身体紧贴地面,四肢协调发力,利用臀部和腰腹的扭动推进,动作流畅得像一条游动的蛇,速度飞快,并且有效避开了大多数尖锐的碎石,最终成绩遥遥领先。

连长李铁柱,一个参加过解放战争、面容黝黑、眼神锐利的中年汉子,站在场边,抱着胳膊,目光紧紧跟随着闫山的身影,直到他冲出终点。

“这小子,有点意思。” 李铁柱对身旁的指导员赵刚说道,“不像个新兵蛋子,倒像个老油子,懂得用巧劲。”

指导员赵刚,戴着眼镜,更显文气一些,他翻看着手里的花名册,找到了闫山的资料:“闫山,四九城来的,高中毕业。资料上看没什么特别的。不过,这理解能力和适应速度,确实少见。你看他队列,军姿挺拔,动作标准;武器分解结合,速度快,误差小;政治学习发言,条理清晰,能说到点子上……是个好苗子。”

李铁柱点点头:“脑子活,肯吃苦,不叫屈。是个当兵的材料。重点观察一下,看看是不是三分钟热度。”

随后的日子里,闫山的表现持续稳定且突出。体能项目从跟跑到领先;战术课目理解深刻,动作精准;文化学习(主要是政治和军事理论)一点就透;甚至在一些简单的战场救护、地形识别课上,他也能提出一些让教员都觉得新颖、实用的看法(得益于前世零散的常识和信息碎片)。

他并没有刻意张扬,但那种沉稳内敛、却又处处透露出不凡的气质,在普遍懵懂、浮躁的新兵群体中,如同鹤立鸡群。

班长开始有意无意地让他给落后的新兵做示范,连长李铁柱巡视时,目光在他身上停留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闫山能感受到这些关注,但他心态平和。他清楚自己的优势和短板,现在的表现,只是将前世磨砺出的生存技能和思维模式,在这个特殊环境下自然展现而已。他更加努力地训练,弥补着身体力量上的不足,同时,也更加留意地去感受胸口那枚消失的玉佩——他隐约觉得,那才是他未来在战场上最大的依仗,只是它依旧沉寂。

新兵连的日子苦累交织,却也飞快流逝。当三个月训练期接近尾声,进行综合考评时,闫山几乎在所有项目上都名列前茅,综合成绩高居新兵连榜首。

结训大会上,连长李铁柱亲自宣布优秀新兵名单,第一个念到的就是“闫山”。

站在台上,接过那张薄薄的奖状,闫山的心情有些复杂。这只是一个开始,他知道,真正的考验,在鸭绿江的那一边。

李铁柱看着台下这个眼神沉静、身姿挺拔的年轻人,心中已然认定:这是一块璞玉,稍加打磨,必成利器。他已经在考虑,将该把他分配到哪个最能发挥其特长的连队去了。

新兵连的“降维打击”悄然结束,更广阔的舞台,即将在闫山面前展开。而烽火连天的战场,正等待着他的到来。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