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喜欢看悬疑脑洞小说,一定不要错过银发赤木写的一本连载小说《呓语纪元》,目前这本书已更新117019字,这本书的主角是李文。
呓语纪元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第二天清晨,李文是被自己设定的闹钟叫醒的。
他睁开眼,看着窗外熟悉的、被高楼切割得支离破碎的天空,感觉自己仿佛做了一场漫长而又真实的噩梦。但手掌心中依旧清晰的、手术刀片划过的细微刺痛感,以及脑海里那些如同百科全书般清晰的知识,都在提醒他,那不是梦。
他的人生,已经驶上了一条无法回头的轨道。
但他不再感到恐惧和迷茫。昨晚那场彻底的自我剖析和觉悟,让他找到了自己的“锚”。他是一个收藏家,而一个收藏家,永远不会畏惧自己的藏品,无论那件藏品是多么的宏大与危险。
他平静地起床、洗漱,甚至还有心情给自己煎了两个鸡蛋。在做这些事的时候,他能清晰地“读取”到鸡蛋在热油中,蛋白质逐渐凝固的每一个细微变化,能“听”到平底锅的金属晶格在高温下发出的、极其轻微的呻吟。
这个过于清晰的世界,对他而言,已经从一种负担,变成了一种可以随时调用、用来解析万物的强大工具。
当他再次踏入图书馆时,整个人的精神面貌已经焕然一新。他不再是那个眼神里总是带着一丝疲惫和疏离的图书管理员,他的腰杆挺得笔直,步伐沉稳,眼神平静而锐利,像一个准备进入自己猎场的猎人。
“哟,小李,今天精神头不错啊!”
刚走进附楼,他就遇到了端着大茶缸的王叔。今天的王叔看起来心情不错,哼着不成调的京剧,看来他支持的球队昨晚是赢了。
“王叔早。”李文微笑着回应。他甚至能从王叔略显轻快的脚步和茶缸里飘出的、比平时更浓郁的茉莉花香气中,判断出对方此刻的愉悦心情。这种于无声处洞察人心的能力,让他感到一种新奇的掌控感。
“王叔,想跟您请个假。”李文开门见山地说道。
“请假?”王叔有些意外,“怎么了,不舒服?”
“不是,”李文早就编好了理由,说得从容不迫,“我最近在琢磨着写一篇关于静海市近代民俗变迁的论文,想评个职称。所以想请几天假,去咱们地下室的旧报纸库里查查资料。”
这个理由无懈可击。对于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来说,利用馆藏资源搞学术研究,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馆里甚至还有相关的奖励政策。
“嗨,多大点事儿,还用请假?”王叔果然大手一挥,满不在乎地说道,“那地方除了你和老陈,谁还乐意钻进去吃灰?你跟管库的老张说一声,就说是我让你去的,想待多久就待多久,别影响了你这边的修复工作就行。”
“那可太谢谢您了王叔!”李文露出了恰到好处的感激笑容。
“客气啥,年轻人有上进心是好事。”王叔拍了拍他的肩膀,端着茶缸心满意足地走了。
搞定了通行证,李文没有片刻耽搁。他先回到修复室,将《异闻录》和那张地图锁好,然后便径直下到了位于地下二层的旧报纸储存库。
还是那个阴暗、潮湿、充满了纸张霉变气味的地方。但这一次,李文的心情与前几天来这里寻找“丁区”时已经截然不同。
这里不再是通往噩梦的入口。
这里,是他的宝库。
他打开了库房里所有的灯,昏黄的灯光勉强驱散了黑暗。一排排顶天立地的巨大金属架上,堆满了用牛皮纸和麻绳捆扎得整整齐齐的旧报纸合订本,上面贴着手写的年份标签,从民国时期一直到上个世纪末。
这里沉睡着静海市近百年的记忆,记录着这座城市发生过的、所有被人记住或遗忘的悲欢离合。
李文深吸一口气,开始了他成为“收藏家”之后,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狩-猎”。
他没有像普通研究员那样,一本一本地去翻阅。那太慢了。
他走到一排存放着六十年前,也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报纸的书架前。他伸出右手,摘掉了手套,将掌心,轻轻地按在了一捆標注着“1985年,静海晚报”的合订本上。
他闭上眼睛,发动了自己的能力。
【扮演法:仔细研究你获得的每一件藏品,理解它的历史,解读它的内涵……】
【藏品:静海晚报(1985年合订本)】
【信息读取开始……】
瞬间,庞大的信息流,如同决堤的洪水,顺着他的手臂,涌入了他的大脑!
不再是单一的、破碎的画面,而是整整一年份的、三十万份以上报纸的所有内容!每一个标题,每一篇报道,每一张图片,甚至是角落里毫不起眼的分类广告……所有的一切,都在一瞬间被他“复制”进了自己的精神宫殿。
这些信息并没有让他感到混乱,反而像进入了超级计算机的数据库一样,被他那属于“收藏家”的精神核心自动地、高速地进行着检索和筛选。
【关键词检索:中心公园、中央公园、龙憩之泽、五彩瘴气、不明雾气、集体幻觉、工程停滞……】
不到十秒钟,李文就完成了对这一整年报纸的信息“搜刮”。
【检索结果:未发现强关联信息。】
他没有气馁,将手移向了旁边一捆“1984年”的合订本。
【信息读取开始……】
【关键词检索……】
【检索结果:未发现强关联信息。】
“1983年”……
“1982年”……
他就这样,以一种堪称恐怖的效率,一本一本地“扫描”着那个年代的所有公共记录。这是一种极其耗费精神力的行为,换做是刚刚晋升时的他,恐怕扫描个一两本就会因为精神透支而晕过去。
但现在,随着他对【扮演法】的理解日益加深,他对魔药的“消化”程度也越来越高。这种程度的信息冲击,虽然依旧让他感到疲惫,却完全在他的承受范围之内。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就在他将手按在“1980年,静海日报”的合订本上时,他的身体猛地一震。
【……关键词检索中……】
【……发现关联信息……】
找到了!
李文猛地睁开眼睛,迅速地解开那捆报纸的麻绳,凭借着脑海中如同GPS般精准的定位,他飞快地翻到了那一年的8月13日的报纸。
那是在第三版的角落里,一个只有火柴盒大小的、毫不起眼的版面,标题用的是最小号的宋体字——《我市中央公园项目施工遇阻,或将延期》。
报道的内容写得非常官方和含糊,只说是在公园中心区域进行地基挖掘时,遇到了“复杂的地质情况”,出现了“不明气体溢出”的现象,导致多名工人出现了“轻微的身体不适”,为了安全起见,项目被暂时叫停,等待专家进一步勘探。
任何一个普通人看到这篇报道,都不会觉得有任何问题。
但在李文眼中,这短短的一百多个字里,却隐藏着惊涛骇浪!
“复杂的地质情况”……“不明气体溢出”……“身体不适”……
这些词,与《异闻录》中记载的“嘉靖年间,泽中忽有五彩瘴气升腾,人畜触之即病,状若癫狂”,何其相似!
这就是“静海之眼”上一次“苏醒”时,在现实世界留下的、唯一的一点微不足道的痕迹!
它被当时的官方,用一种科学的、合理的说辞,给完美地掩盖了过去。
李文的心脏剧烈地跳动起来。他知道,自己找到了。他找到了第一条可以用来验证许文青理论的、来自现实世界的铁证!
他压下心中的激动,继续向后翻阅。他想看看,关于这件事,后续还有没有报道。
果然,在几天后的报纸上,他又找到了一篇更小的“豆腐块”新闻,标题是《中央公园项目将绕开中心区域,重新规划》。
再往后,就再也找不到任何相关的报道了。
很显然,当年的专家们并没有搞清楚那所谓的“不明气体”到底是什么,他们最终选择了最简单、最有效的处理方式——绕开它。
这才有了如今的中心公园中心处,那片广阔的、不允许任何人进入的、被栅栏围起来的巨大人工湖。
原来,那个人工湖的作用,不是为了美观。
而是为了“镇压”!
李文看着手中的旧报纸,眼神变得无比凝重。
六十年前的那次“苏醒”,似乎并没有造成大规模的灾难。是因为当年许文青先生的“献祭”起到了作用吗?还是因为它本身就是一次较为温和的“呼吸”?
无论如何,一个甲子的时间已经过去。
下一次“呼吸”,即将来临。而这一次,还有人能去“修补”那个世界之痕吗?
就在他思绪纷乱之际,他的目光,被同一版面上,另一条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新闻,给吸引了过去。
那是一条社会新闻,标题是——《一辆14路末班公交车深夜失踪,至今下落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