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喜欢看现言脑洞小说,一定不要错过薪蓝写的一本连载小说《闻时小筑》,目前这本书已更新326244字,这本书的主角是苏晚。
闻时小筑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挂掉中介的电话,苏晚脑子里嗡嗡作响,一片混乱。
“高端民宿……大老板……价格好商量……”
中介小王那些充满诱惑力的词句,轰然在她心底炸开。一笔可能让她在未来很长时间都衣食无忧的巨款,就这么触手可及地摆在了面前。这个诱惑对于一个想要躺平又没什么收入的人来说,太大了,大到足以让她暂时忘记回归田园时的冲动,忘记那份刚刚在那神奇的针线活里找到的久违的宁静。
她下意识地握紧了手中的旗袍,真丝面料滑腻冰凉,那朵白玉兰在阳光下静静地发着光,像一只沉默的眼睛。
“区区黄白之物,便能乱你心神至此?”
陆知夏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一丝她惯有的清冷和不屑。她的虚影因为能量消耗而变得更加透明,仿佛随时会消散在空气里。
苏晚苦笑了一下,转过身看着她:“陆小姐,你不用吃饭,我得吃。你不用交水电费,我得交。修这个院子里的破瓦烂墙,也得花钱。这些,在你眼里是‘黄白之物’,在我这里,是命。”
这可能是她第一次,用如此直接甚至有些冲撞的语气和陆知夏说话。因为焦虑,也因为那份被轻易看穿的窘迫。
陆知夏罕见地没有立刻反驳。她只是静静地看着苏晚,那双穿越了千年的眸子里,似乎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或许是怜悯,又或许是别的什么。半晌,她才淡淡开口:“鼠目寸光。守着一座金山,却只想着卖掉门前的砖头。”
“金山?”苏晚自嘲地笑了笑,“哪里有什么金山?”
陆知夏没有再说话,只是将目光重新投向了那件旗袍,然后身形一晃,彻底消失了。她今日的能量,显然已经耗尽。
房间里重新恢复了寂静,只剩下苏晚和她那颗摇摆不定的心。
她烦躁地在房间里踱来踱去。卖?还是不卖?
卖,一了百了,彻底告别过去的烦恼,也告别这个刚刚开始的、充满未知的“新”烦恼。拿着钱,她可以去任何想去的地方,过真正意义上的“躺平”生活。
不卖?然后呢?靠着那点微薄的积蓄,守着这个破院子,陪着一个唐朝女鬼,学习一些早已被时代淘汰的“屠龙之技”?然后坐吃山空,最后灰溜溜地滚回人才市场?
理智告诉她,应该立刻给中介回电话,约个时间,把房子卖了。
可情感上,她又觉得有什么东西在拉扯着她。是外婆留下的回忆?是那棵老桂花树?还是……那朵刚刚在她指尖绽放的、活过来的白玉兰?
她举起旗袍,走到卧室的穿衣镜前,脱下身上的T恤和牛仔裤,小心翼翼地换上了它。
镜子里的人让她自己都感到了陌生。
藕荷色的真丝面含蓄地包裹着身体,勾勒出她自己都未曾留意的曲线。老式的剪裁非但没有显得土气,反而透着一股江南女子特有的温婉与沉静。她的短发与这身旗袍本应冲突,此刻却奇妙地融合出一种古典与现代交织的独特气质。
而最终,可能无论是谁,目光都会被吸引到领口。
那朵白玉兰,在素色的衣料上,是唯一的、也是最惊心动魄的点缀。它让整件衣服的气质瞬间升华,从一件压箱底的旧物,变成了一件蕴含着灵魂的艺术品。
苏晚看着镜中的自己,心里那个烦躁的声音,奇迹般地平息了一些。
她忽然产生了一个有些孩子气的、带着赌气成分的想法。
她明白了陆知夏消散前那一眼的意义——这,就是金山。
既然这东西这么好,那它到底值多少钱?陆知夏说它是“金山”,那这座“金山”能换来中介口中的“黄白之物”吗?
她拿出手机,对着镜子,咔嚓一声,拍下了自己穿着旗袍的样子。照片里没有露脸,只截取了从锁骨到腰身的部位,焦点清晰地落在那朵栩栩如生的白玉兰上。江南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格,在真丝面料上投下柔和的光影,构图和氛围都恰到好处。
她打开了那个自己常用的二手闲置APP。这个APP是她过去排解压力的方式之一,卖掉一些不再用的口红、包包,换点小钱,也算是一种断舍离。
她熟练地上传了照片,开始编辑商品信息。
【商品名称】:外婆的真丝老旗袍(领口纯手工刺绣)
【描述】:家里翻出来的老物件,保存得很好,料子是真丝的,领口有一朵白玉兰刺绣,手艺很特别。尺寸适合身高165cm,体重50kg左右的女生。懂的人来。
写到标价时,她犹豫了。
一件二手旗袍,市面上顶多几百块。可这件……
苏晚的脑海里闪过陆知夏那不屑的眼神,闪过自己劈线劈到指尖发烫的下午,闪过那朵玉兰花在针尖下一点点成形的惊艳。
一股邪火从心底冒了上来。
她像是要跟全世界赌气,又像是在跟那个不确定的未来较劲,在价格一栏,手指飞快地敲下了一串数字——
¥ 9999。
一个她自己都觉得荒谬、绝不可能卖出去的价格。
点击发布。做完这一切,她像是完成了一个恶作剧,把手机往床上一扔,有种破罐子破摔的快感。
就这样吧。如果有人愿意当这个冤大头,那说明陆知夏的“金山论”还有点道理,她就再留下来看看。如果没有,那就证明这一切不过是自己的幻想,她就老老实实地联系中介,卖房走人。
她把命运的决定权,交给了这个离谱的标价。
接下来的时间,苏晚刻意不去想这件事。她换回自己的衣服,骑着院子里那辆除了铃铛不响哪儿都响的二八大杠自行车,去了镇上一趟。
小镇不大,一条主街,两旁是各式各样的店铺。熟食店的橱窗里挂着油亮的酱鸭,糕点铺的蒸笼里冒着热气,空气中弥漫着食物的香气和水乡特有的潮湿气息。苏晚买了大米、蔬菜和一些生活必需品,车筐里塞得满满当当。
这种久违的生活感,让她紧绷的神经放松了不少。她甚至有心情在河边的石凳上坐了一会儿,看乌篷船慢悠悠地划过,听船娘用吴侬软语哼着不成调的小曲。
在她享受着这份难得的惬意时,她发布在二手平台上的那件旗袍,正在一个她看不见的角落,悄然发酵。
最开始,系统算法将它推送给了几个标签为“古风”、“旗袍”、“手作”的兴趣用户。
第一个看到的女生,是个汉服爱好者,她点开图片,放大,然后发出了第一条评论:“刺绣好漂亮!但是9999?小姐姐你认真的吗?是不是多数了个9?”
很快,下面有了回复。
“笑死,想钱想疯了吧?一件旧旗袍卖一万,镶金边了?”
“可能是哪个大牌的孤品?但我搜了下,没见过这个款式。”
“别说,这绣花看着真不像机绣,有点东西的。”
评论区渐渐分成了两派,一派嘲讽博主异想天开,另一派则对那朵玉兰的工艺产生了好奇。流量,就在这种争议中,被一点点地带了起来。
晚上七点多,一位ID叫“江南织造总管”的用户,刷到了这条信息。
这位“总管”不是别人,正是国内某顶尖服装学院的业内知名教授,周明博。他研究了一辈子中国传统服饰与纺织工艺,尤其痴迷于刺绣。过几周是他恩师的八十大寿,他正愁找不到一件足够特别的寿礼。
当他点开那张构图雅致的照片时,目光瞬间就被领口那朵白玉兰攫住了。
作为行业泰斗,他的眼睛比最高精度的仪器还要毒。只一眼,他就看出了这朵花的不凡。
不是苏绣的精细,不是湘绣的奔放,也不是粤绣的华丽。这针法……古朴、沉静,带着一种内敛的生命力。尤其是那花瓣边缘的处理,用极细的丝线,通过几乎看不出的针脚走向,营造出一种薄如蝉翼、莹然生光的效果。
周教授的心跳开始加速。
他戴上老花镜,将图片放大到最大,仔细地观察着每一处细节。越看,他心里的震惊就越盛。
这……这难道是……只在古籍《天工开物·彰施篇》的注疏里,被提及过一句的,唐代宫廷秘技——“半渡针”?
所谓“半渡”,意指针法如同仙人渡河,踏波无痕,绣出的物象,一半在布料之上,一半仿佛隐于布料之下,虚实相生,自带光晕。这种针法早已失传千年,后世所有尝试复原的,都只得其形,未得其神。
可眼前这朵玉兰,分明就带着那股“半渡”的神韵!
他激动得手都有些抖。9999元?如果这真是“半渡针”,那别说九千九,就算是九万九,那也是捡了天大的漏!
他不再有丝毫犹豫,立刻点开私信窗口,给那个ID叫“晚来风急”的卖家发去了信息。
【您好,我是江南织造总管。请问您这件旗袍上的刺绣,是出自哪位大师之手?】
发完,他又觉得不妥,万一对方不懂,或者被自己这架势吓到,直接不卖了怎么办?
他想了想,又追了一条。
【能否再拍几张细节图给我看看?我对这个刺绣非常感兴趣。】
而此刻的苏晚,刚刚骑着叮当作响的自行车回到家。她把采购的东西一一放进冰箱和橱柜,累出了一身薄汗。
她随手拿起被扔在床上的手机,想看看时间。
屏幕一亮,她整个人都僵住了。
手机的通知栏,被那个二手APP的图标彻底占领了。几十条未读评论,还有一连串的私信提醒,正疯狂地闪烁着。
她带着一丝紧张和好奇,点开了APP。
私信列表里,各种询问、砍价、嘲讽的信息挤在一起。而置顶的那条,来自一个头像古朴、ID霸气的用户——“江南织造总管”。
苏晚点开了和他的对话框,看到了那两条信息。
她正对着“大师”两个字发愣,还没想好该怎么回复,对方又发来了一条新的信息,仿佛生怕她跑了似的。
【姑娘,别误会,我没有恶意。如果您方便,我愿意按照您标的价格买下。】
苏晚还没来得及反应,屏幕上突然跳出一个巨大的、红色的系统通知,几乎占据了整个界面——
“恭喜!买家‘江南织照总管’已拍下您的商品‘外婆的真丝老旗袍’,并成功支付9999.00元,请尽快安排发货!”
看着那个清晰无比的“已付款”字样,和后面那一长串的“9”,苏晚的大脑,宕机了。
她傻傻地站在原地,手里还捏着刚从菜场买回来、带着泥土芬芳的小葱,整个人都懵了。
卖……卖出去了?
真的卖出去了?
那个她带着赌气标出的天价,那个她认为绝不可能有人买单的价格,就这么……成交了?
窗外,夜幕已经降临,院子里的桂花树在晚风中沙沙作响。
一切,怎么都好像开始变得不真实起来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