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智文学
一个有智慧的小说推荐网站

第3章

引子:

太原城下的血色黎明,如同投入河北棋盘的惊雷!契丹使者的人头,不仅斩断了杜重威勾结异族的臂膀,更点燃了契丹耶律德光滔天的怒火!当赵匡胤带着浑身浴血、仅存百余人的“破军”残部,如同归巢的伤鹰,穿越风雪回到邺都时,迎接他的并非凯旋的荣光,而是暗流汹涌的漩涡。郭威的棋局已至终盘,雁北前线的郭荣正与契丹铁骑进行着最后的博弈。而邺都城内,权力的阴影,已悄然笼罩在少年英雄的头顶。功高震主?还是……天命所归?一场比太原奇袭更加凶险的无声战争,在枢密行辕的灯火阑珊处,悄然拉开了序幕。

邺都城外十里长亭。

朔风凛冽,旌旗猎猎。枢密使郭威亲率留守文武,出城相迎。场面隆重而肃杀。

当赵匡胤、韩通率领着那支衣衫褴褛、人人带伤、却眼神如狼般锐利的“破军”残部出现在地平线上时,整个迎接队伍陷入了一种奇异的寂静。

没有欢呼,没有喝彩。

只有沉默。

一种带着震惊、敬畏、审视甚至……一丝忌惮的沉默。

一百二十七人!

出发时三百精锐!归来仅存一百二十七人!近两百条鲜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太行山的冰雪与太原城的血火之中!

但他们的战果,足以震动天下!

焚毁杜重威囤积于太原城西虎啸营的十万石军粮!斩杀契丹正使耶律拔里!割其首级!将杜重威勾结契丹的铁证公之于众!彻底搅乱了太原!迫使杜重威焦头烂额,自顾不暇!为郭威、郭荣在雁北前线死死拖住契丹主力,争取了最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这是何等泼天的功劳!又是何等惨烈的代价!

郭威身着紫袍,立于亭前。他看着那个走在队伍最前列、身形依旧挺拔如松、但眉宇间已刻上深深风霜与杀伐之气的少年,眼中闪过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光芒。有激赏,有欣慰,更有一种深沉的忧虑。

“末将赵匡胤(韩通)!率‘破军’斥候营残部!归来复命!” 赵匡胤、韩通单膝跪地,声音嘶哑却铿锵有力!

“好!好!好!” 郭威连说三个好字,声音低沉而有力。他亲自上前,扶起赵匡胤和韩通。目光扫过他们身后那些伤痕累累却依旧挺直脊梁的士兵。

“将士们!辛苦了!” 郭威的声音响彻长亭,“太原一战!尔等以血肉之躯,行惊天之举!断契丹爪牙!破杜贼奸谋!扬我天雄军威!功在社稷!彪炳千秋!”

“枢密大人威武!” 士兵们齐声嘶吼!声音带着血与火的悲壮!

“所有阵亡将士!厚恤家属!入英烈祠!永享香火!” 郭威沉声道,“所有生还将士!官升一级!赏金百两!赐田十亩!”

“谢大人!” 士兵们眼中含泪,激动跪谢。

“赵匡胤!韩通!” 郭威看向两人。

“末将在!”

“擢赵匡胤为天雄军马军都指挥使(高级武官,统领骑兵)!领邺都禁军副都部署(禁军副统帅)!”

“擢韩通为天雄军步军都指挥使!领邺都禁军都虞候(禁军执法官)!”

“谢大人隆恩!” 两人再次跪拜。赵匡胤心中并无太多喜悦,只有沉甸甸的责任和一丝挥之不去的疲惫。

当晚,枢密行辕设下盛大宴席,为“破军”将士庆功。

宴席之上,觥筹交错,歌舞升平。郭威亲自把盏,向赵匡胤、韩通及有功将士敬酒。赞誉之词不绝于耳。

“赵将军少年英雄!勇冠三军!太原奇袭,真乃神来之笔!”

“韩将军老成持重!辅佐有功!实乃国之栋梁!”

“破军将士!皆虎贲之士!国之干城!”

赵匡胤强打精神,一一应对。但他敏锐地察觉到,在这片繁华喧嚣之下,隐藏着无数道冰冷而复杂的目光。

枢密院副使王峻(郭威心腹,但心胸狭隘),端着酒杯,皮笑肉不笑地走过来:“赵将军此番立下不世奇功,真乃我后汉之福!只是……将军如此年轻,便身居高位,手握重兵,不知……能否担此重任啊?” 话语中的试探与酸意,毫不掩饰。

“王副使过誉了。” 赵匡胤不卑不亢,“末将全赖枢密大人栽培,公子提携,将士用命,侥幸成事。日后自当勤勉,不负大人厚望。” 他巧妙地将功劳归于郭威和郭荣(尚未归来),避开锋芒。

“呵呵,赵将军谦虚了。” 王峻干笑两声,眼中闪过一丝阴霾。

另一侧,几位文官幕僚聚在一起,低声议论:

“赵匡胤……此子太过锋芒毕露!太原之事,虽功大,却也险极!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引契丹震怒,实非智者所为!”

“是啊!年纪轻轻,便手握禁军精锐……枢密大人对其信重,是否……过了些?”

“功高震主……古来大忌啊……”

这些低语,如同毒蛇的信子,丝丝缕缕钻入赵匡胤耳中。他握着酒杯的手指微微发紧,面上却依旧平静如水。父亲赵弘殷的担忧,此刻如同警钟般在他心中敲响。

宴席过半,郭威因身体不适(早年征战旧伤复发),提前离席。

赵匡胤也借口不胜酒力,告退出来。他走到庭院中,冰冷的夜风让他清醒了些。抬头望着邺都深邃的夜空,心中百感交集。

“功高震主……” 这四个字,如同沉重的枷锁,压在他的心头。他想起太原城下倒下的兄弟,想起郭威扶起他时眼中的深意,想起宴席上那些或明或暗的敌意。

“赵将军,好雅兴。” 一个温和的声音在身后响起。

赵匡胤回头,是枢密院掌书记(机要秘书)赵普(未来北宋开国宰相)。此人相貌平平,但眼神深邃,素有智谋。

“赵书记。” 赵匡胤拱手。

“将军立此大功,本该意气风发,为何眉宇间似有忧色?” 赵普微笑着问。

赵匡胤沉默片刻,苦笑道:“功高……未必是福。”

赵普眼中精光一闪,低声道:“将军明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将军今日之势,如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然盛极则衰,物极必反。当此之时,将军当思……如何自处?”

“请书记教我!” 赵匡胤心中一凛,诚恳请教。

“一个字——‘藏’。” 赵普声音压得更低,“藏锋!藏智!藏势!将军当收敛锋芒,谦恭自守,多言枢密大人与公子之功,少提自身之劳。更要……远离禁军核心,主动请缨,外放地方,暂避锋芒!待公子(郭荣)归来,根基稳固,再图后计!”

赵普的话,如同醍醐灌顶!赵匡胤瞬间明白了!郭威的封赏,既是酬功,也是将他推到了风口浪尖!此时留在邺都禁军核心,只会成为众矢之的!唯有暂时离开权力中心,才能保全自身,以待天时!

“多谢书记指点迷津!” 赵匡胤深深一揖,心中豁然开朗。

庆功宴的喧嚣散去,枢密行辕深处,郭威的寝殿内却弥漫着浓重的药味和一种令人窒息的压抑。

郭威半倚在榻上,脸色蜡黄,气息短促,不时发出撕心裂肺的咳嗽。曾经叱咤风云的枭雄,此刻被病魔折磨得形销骨立。只有那双深邃的眼眸,依旧闪烁着洞悉世事的锐利光芒。

郭荣跪在榻前,紧紧握着父亲枯槁的手,眼圈通红。他刚从雁北前线星夜兼程赶回。契丹因使者被杀,震怒之下发动猛攻,郭荣亲临前线,浴血奋战,终于稳住阵脚,迫使契丹暂时退兵。但父亲病危的消息,让他心急如焚。

“荣儿……回来了……” 郭威的声音沙哑微弱。

“父亲!您感觉如何?” 郭荣声音哽咽。

“无妨……老毛病了……” 郭威艰难地摆摆手,目光扫过榻前肃立的几位心腹重臣:枢密副使王峻、天雄军节度判官郑仁诲、以及匆匆赶来的赵匡胤(郭威特意召见)。

“都……来了……” 郭威喘息着,眼神变得异常凝重,“朕……时日无多……有些话……必须交代……”

“陛下!” 众人悲呼(郭威此时尚未称帝,但心腹私下已以陛下相称)。

郭威抬手制止,目光首先落在郭荣身上:“荣儿……你……是我选定的……继承人……这江山……这副担子……太重……太难……”

“父亲!儿臣……定当竭尽全力!” 郭荣泣不成声。

“光有决心……不够……” 郭威眼中闪过一丝忧虑,“你……性情刚烈……锐意进取……是柄利剑……但……过刚易折……乱世……需刚柔并济……需……懂得制衡……”

他艰难地转过头,目光如电,射向王峻:“王卿……你……老成谋国……但……心胸……有时……太窄……要……辅佐荣儿……莫要……因私废公……”

王峻脸色微变,连忙跪倒:“臣……谨记陛下教诲!定当肝脑涂地,辅佐公子!”

郭威又看向郑仁诲:“郑卿……持重……公正……荣儿……需你……时时……提点……”

“老臣……万死不辞!” 郑仁诲老泪纵横。

最后,郭威的目光,缓缓移到了赵匡胤身上。

寝殿内的空气瞬间凝固。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赵匡胤身上。王峻的眼神中带着毫不掩饰的审视和一丝敌意。

赵匡胤单膝跪地,垂首肃立,心中波澜起伏。他知道,这一刻,决定着他未来的命运。

“匡胤……” 郭威的声音带着一种奇异的穿透力。

“末将在!”

“你……很好……太原……干得……漂亮……” 郭威喘息着,眼中闪过一丝欣慰,“勇猛……果决……有……大将之才……”

“全赖大人栽培!公子提携!” 赵匡胤沉声道。

“但……” 郭威话锋陡然一转,声音变得冰冷而锐利,“锋芒……太露!功高……震主!此乃……取祸之道!”

赵匡胤心头剧震!头垂得更低:“末将……知罪!”

“知罪?” 郭威冷笑一声,“你……何罪之有?你……是朕……一手提拔……是朕……让你去……太原……搏命!”

他剧烈咳嗽起来,郭荣连忙为他抚背。好一会儿,郭威才缓过气,目光死死盯着赵匡胤:

“朕……今日……不是问罪……是……教你……为臣之道!”

“乱世……君臣……如履薄冰……功高……则需自晦!权重……则需避嫌!”

“你……留在邺都……手握禁军……只会……让荣儿……为难!让小人……有机可乘!”

郭威的声音如同重锤,敲在赵匡胤心上!也敲在在场每一个人心上!

“朕……命你……” 郭威一字一句,如同最后的遗诏,“即日……卸去……邺都禁军副都部署之职!改任……归德军节度使(治所在宋州,今河南商丘)!即刻……赴任!”

归德军?远离河北权力中心?外放地方?

赵匡胤猛地抬头!眼中闪过一丝难以置信!但当他看到郭威眼中那份深沉的、近乎冷酷的期许,以及郭荣眼中复杂难言的神色时,他瞬间明白了!

这不是贬斥!是保护!是郭威在为他铺路!也是在为郭荣扫清障碍!

“末将……领命!” 赵匡胤重重叩首!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却无比坚定!

“好……好……” 郭威似乎松了一口气,疲惫地闭上眼睛,挥了挥手,“都……退下吧……荣儿……留下……”

众人心情沉重地退出寝殿。

赵匡胤走在最后,回头深深看了一眼病榻上那个如同风中残烛的老人,心中五味杂陈。感激?敬畏?悲凉?或许都有。他知道,一个时代,即将落幕。

数日后,后汉枢密使、天雄军节度使郭威,在邺都病逝。临终前,他留下遗命,由养子郭荣(柴荣)继位,承袭其所有官职爵位,并托孤于王峻、郑仁诲等重臣。

消息传出,天下震动!

郭威的灵柩停于枢密行辕。邺都内外,一片缟素。哀乐低回,哭声震天。这位终结了后晋乱局、一度有望一统北方的枭雄,最终未能等到黄袍加身的那一刻,便撒手人寰。

郭荣在灵前继位,正式成为后汉天雄军节度使、枢密使,总揽河北军政大权。他强忍悲痛,主持丧仪,安抚军民,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沉稳与担当。

葬礼盛大而肃穆。赵匡胤身着素服,默默站在送葬队伍的中后位置(因已卸任禁军要职)。他看着郭威的灵柩缓缓沉入冰冷的墓穴,看着郭荣(此时应称柴荣)在寒风中挺直的背影,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悲怆与责任感。郭威虽逝,但他留下的基业和期望,如同沉重的担子,压在了新一代的肩膀上。

葬礼结束,权力洗牌的风暴正式拉开帷幕。

柴荣(郭荣继位后恢复本姓)以雷霆手段,迅速稳定邺都局势。

他首先重赏并安抚了赵匡胤、韩通等太原功臣,尤其是赵匡胤,虽外放归德,但赏赐极为丰厚(金银、田宅、仪仗),并公开赞誉其功绩,定下“忠勇无双”的基调,堵住了悠悠众口。

同时,他大力提拔自己的心腹班底:

•王峻:升任枢密使(接替郭威空缺),总揽军机,位高权重。

•郑仁诲:升任宰相(同平章事),主管政务。

•韩通:留任邺都禁军都虞候,掌握军法,深得柴荣信任。

•李重进(柴荣表弟):被火速调入邺都,接替赵匡胤留下的禁军副都部署空缺,统领精锐骑兵。

•张永德(柴荣妹夫):亦被调入禁军,担任要职。

一套以柴荣为核心,融合郭威旧部(王峻、郑仁诲、韩通)与柴荣亲族(李重进、张永德)的新权力架构,迅速成型。

而赵匡胤,这位立下不世奇功的少年统帅,则如同被刻意遗忘一般,在盛大的封赏仪式后,默默收拾行装,准备前往遥远的宋州(归德军治所)。

离京前夜。

柴荣在枢密院偏殿(已改为临时行宫)秘密召见赵匡胤。

殿内烛火摇曳,只有君臣二人。

“匡胤……” 柴荣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但眼神依旧锐利,“让你去宋州,委屈你了。”

“陛下言重了!” 赵匡胤单膝跪地,“先帝(指郭威)深谋远虑,是为保全微臣,更是为陛下稳固根基!臣……感激不尽!”

柴荣深深看了他一眼,眼中闪过一丝欣慰:“你明白就好。宋州虽偏,却是中原腹心,四通八达。归德军亦是劲旅。你在那里,替朕……看好南大门!更要……韬光养晦!勤练兵马!静待……时机!”

“时机?” 赵匡胤心中一动。

柴荣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声音低沉而充满力量:“契丹未灭!杜重威未除!天下……尚未一统!朕……需要时间!需要力量!更需要……像你这样的猛虎!蛰伏爪牙!以待天时!”

他猛地转身,目光灼灼地盯着赵匡胤:“匡胤!记住!你不仅是朕的臣子!更是朕的兄弟!是朕……未来廓清寰宇的左膀右臂!宋州……不是终点!而是你……磨砺锋芒!积蓄力量的……龙潜之地!”

“臣……明白!” 赵匡胤心头剧震!柴荣这番话,无异于将未来的希望和重托,都压在了他的肩上!他再次深深叩首,“臣定当恪尽职守!勤修武备!静候陛下召唤!万死不辞!”

“好!” 柴荣扶起他,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明日……朕就不送你了。一路保重!”

“陛下保重!” 赵匡胤告退。

走出殿门,寒风扑面。赵匡胤回头望了一眼那灯火通明的宫殿,又望向北方(太原方向)和南方(宋州方向),胸中豪情激荡,又带着一丝离别的怅惘。

他知道,邺都的风云,暂时与他无关了。但属于他的时代,或许……才刚刚开始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