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智文学
一个有智慧的小说推荐网站

第4章

又过了两日,长春宫内的气氛已与曾秦初来时截然不同。

虽仍是药香弥漫,但那沉疴积郁的衰败之气已然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劫后余生的舒缓与暖意。

窗棂上糊着崭新的明纸,将外间惨淡的日头滤成温煦的光,洒在光洁如镜的金砖地面上。

银霜炭在狻猊兽首铜盆里静静地燃着,驱散了冬日的寒,只余满室融融。

太后半倚在杏子黄绫软枕上,虽仍是清瘦,但脸上已有了鲜活的气色,眼神也恢复了往昔的几分清明与慈和。

她正就着容贵妃的手,小口啜饮着一盏温润的参茶,偶尔还能低声说上一两句话,声音虽弱,却字字清晰。

“这几日,辛苦皇帝,也辛苦你们了。”

太后的目光缓缓扫过榻前的皇帝、容贵妃和贾元春。

皇帝周瑞脸上带着真切的笑意,连日来的阴霾一扫而空:“母后说的哪里话,只要您凤体安康,儿臣与后宫众人便心安了。”

他看向一旁垂手侍立的曾秦,目光中满是欣赏,“母后能恢复得如此之快,全赖这位曾先生妙手回春。”

太后的目光也随之落在曾秦身上,带着感激与一丝好奇:“好孩子,难为你了。年纪轻轻,竟有这般本事。哀家这条老命,是你从阎王爷手里抢回来的。”

曾秦连忙躬身,语气恭谨而谦逊:“太后娘娘洪福齐天,自有百灵护佑。小人不过恰逢其会,略尽绵薄之力,实不敢居功。”

他这番得体的话,更让太后和皇帝微微颔首。

此时,太医令上前诊脉完毕,脸上带着轻松而又有些惭愧的笑容,回禀道:“陛下,太后娘娘脉象渐趋平和,气血虽仍虚弱,但根基已稳。后续只需精心调理,徐徐进补,假以时日,风体必能康复如初。

曾先生已立起沉疴,这调理固本之事,臣等太医院众人,定当竭尽全力,不敢有负圣恩。”

这话里的意思很明白:最难、最危险的一关已经由曾秦闯过去了,剩下的常规调理,他们太医院足以胜任。

皇帝自然听懂了弦外之音,他心情大好,目光再次转向曾秦,朗声道:“曾秦,你此番立下大功,救太后于危难,于朕有救母之恩,于国亦是大功!朕前日说过,待太后大安,定要重重赏你。如今,是时候了。”

皇帝顿了顿,金口一开,便是厚重的封赏:“朕赏你黄金千两,蜀锦二十匹,南海珍珠一斛,另赐御用笔墨纸砚一套,玉如意一柄,以表朕心。”

殿内侍立的宫女太监们闻言,无不暗暗咋舌。

这赏赐,对于一个白身家丁而言,已是泼天的富贵了!

然而,皇帝接下来的话,更是让众人心惊:“此外,朕知你医术超群,太医院正缺此等英才。朕特旨,擢你入太医院,授御医职衔,秩正八品,即日生效。你可愿意?”

直接从一个家丁跃升为正八品的御医!

这简直是鲤鱼跃龙门,一步登天!

多少人寒窗苦读,熬资历,钻营一辈子,也未必能踏入太医院的门槛!

容贵妃微微颔首,觉得此安排甚为妥当。

太医令等人神色复杂,有羡慕,有嫉妒,却也心服口服,毕竟曾秦的医术他们是亲眼所见。

贾元春在旁,心中先是狂喜,贾府出了个御医,还是救了太后的功臣,这对贾府乃是极大的助益!

她看向曾秦,眼神催促他赶紧谢恩。

然而,曾秦却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中,再次深深一揖,声音清晰而沉稳:“陛下隆恩,赏赐之厚,小人感激涕零,本不应辞。然,入太医院之事……”

他略一停顿,抬起头,目光坦然迎向皇帝探究的视线,语出惊人:“小人斗胆,恳请陛下收回成命。”

“什么?”皇帝脸上的笑容微微一凝。

殿内瞬间一片寂静。

所有人都愣住了,难以置信地看着曾秦。

拒……拒绝皇帝亲授的官职?

还是太医院这等清贵之职?

他疯了不成?

曾秦不待皇帝发问,继续道,语气带着一种与他年纪、出身不符的郑重与抱负:“医术者,济世活人之小道也。小人虽偶得家传针法,略通岐黄,然平生之志,不在杏林,而在庙堂。

小人愿效仿古之贤臣,读书明理,考取功名,以期他日能立于朝堂,为陛下分忧,为黎民请命,方不负男儿七尺之躯,报效朝廷之心!”

一番话,掷地有声。

“……”

整个寝殿静得可怕,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

太医令和几位御医先是愕然,随即脸上便控制不住地露出了荒谬、讥讽,甚至有些恼怒的神色。

一个小小的家丁,侥幸治好了太后,就敢如此大言不惭?

医术是“小道”?

那他们这些钻研了一辈子医术的人算什么?

还想考取功名?

他知道科举之路有多难吗?

多少书香门第的子弟,皓首穷经尚且名落孙山,他一个奴籍出身的家丁,识得几个字?

也敢做这青云梦?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几个御医交换着眼神,嘴角撇着,若非在御前,只怕当场就要嗤笑出声。

贾元春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脸色都白了。

她万万没想到,曾秦会在如此关键时刻,又来这么一出惊世骇俗!

刚刚立下大功,正是该顺势而上,巩固地位的时候,他却偏偏要节外生枝,去挑战那几乎不可能完成的科举之路!

他难道不知自己是什么出身吗?

万一惹得皇上不悦,之前的功劳岂不是要大打折扣?

她急得手心冒汗,却又无法出声劝阻,只能拼命用眼神示意曾秦见好就收。

皇帝周瑞也确实愣住了。

他打量着曾秦,见这年轻人目光清澈而坚定,不似作伪,更不像是失心疯。

他沉吟片刻,并未动怒,反而觉得有些新奇。

一个家丁,有如此志向,倒也算难得。

“哦?”皇帝缓缓开口,打破了沉寂,语气听不出喜怒,“你有此志向,倒是难得。不过,曾秦啊,科举之路,绝非易事。需熟读经史子集,通晓圣贤文章。你……可有根基?”

这话问得委婉,但意思很明显:你一个家丁,读过书吗?

周围那些御医、宫人,虽不敢明着嘲笑,但那眼神里的轻视和等着看笑话的意味,几乎凝成了实质。

曾秦面对这无形的压力,心中默念:“系统,将所有强化点数,加至【学问】!”

霎时间,一股远比上次获得医术时更为磅礴浩瀚的信息流涌入脑海!

四书五经的精义,诸子百家的辨析,史书典籍的脉络,诗词歌赋的格律,制艺文章的章法……

仿佛寒窗苦读十数载的成果,在这一刻尽数融会贯通!

虽然只是“秀才”级别的水平,应对基础的考核已是绰绰有余。

他感觉自己的头脑前所未有的清明,对于儒家经典的熟悉感油然而生。

他深吸一口气,面对皇帝的询问,从容答道:“回陛下,小人出身寒微,然自幼慕学,于放牧、杂役之余,亦曾偷偷识文断字,粗读了些许圣贤之书。虽不敢言精通,然于大道微义,亦心向往之。”

皇帝见他答得诚恳,点了点头:“既如此,朕便考你一考,如何?”

他这并非刻意刁难,更多是出于好奇,也想看看这年轻人是否真有几分才学,还是仅仅口出狂言。

“小人遵旨,请陛下出题。”曾秦躬身,神色平静,毫无惧色。

贾元春的心揪得更紧了。

容贵妃也饶有兴致地看着。

太医令等人则是一副“看你如何出丑”的神情。

皇帝略一思索,选了《论语》中颇为基础的一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此乃圣人为学之基,你且说说,对此句有何见解?”

这题目不难,是蒙童皆知的名句,但正因如此,想说出新意或深度反而不易。

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等着曾秦的回答。

曾秦微一沉吟,朗声道:“回陛下。朱子有云:‘学之为言效也。’‘习’,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陛下所问此句,窃以为,其核心在一‘时’字,在一‘说’字。”

他声音不高,却清晰入耳:“‘时’者,非仅时常之意,更有适时、合时之意。为学需持之以恒,亦需把握时机,温故而知新。‘说’者,喜悦也。此非外力强加之乐,乃内心自得之乐。

盖因所学内化于心,能身体力行,故有朋自远方来,可与之切磋,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因内心充实,故能不忧不惧,此非君子之境界乎?故学而时习,其悦在内而不在外,在心得而不在物役。此乃圣人开宗明义,示人以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一番解读,不仅解释了字面意思,更引申出“时”与“说”的深意,联系后文,点明其为学修身之根本。

条理清晰,理解透彻,俨然是经过正经学习的读书人口吻!

“……”

殿内再次陷入寂静。

太医令等人脸上的讥讽瞬间僵住,慢慢转为惊愕。这……这怎么可能?

一个家丁,竟能说出这样一番道理?

虽然不算多么精辟深奥,但绝对中规中矩,甚至比许多寻常秀才的见解还要扎实!

贾元春更是惊呆了,檀口微张,看着曾秦的眼神如同看着一个陌生人。

她深知贾府家学的情况,绝无可能教导出一个家丁有如此学问!

这曾秦,身上到底还有多少秘密?

皇帝周瑞眼中闪过一丝明显的讶异,随即化为浓厚的兴趣。

他原本只是随口一试,没想到曾秦真能答上来,而且答得相当不错!

“好!”

皇帝赞了一声,兴致更高,“那朕再问你,《孟子》有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此语当作何解?莫非真要将君王置于末位?”

这个问题就有些深度和敏感性了,考验的是对孟子民本思想的理解,以及表述的分寸。

曾秦心念电转,从容应道:“陛下明鉴。孟子此语,非是贬抑君权,乃是阐明立国之本、为政之序。‘民为贵’,因民乃邦国之根基,无民则无社稷,无社稷则君权无所依附。

‘社稷次之’,社稷乃土谷之神,象征国家政权与疆土,为民之所托。‘君为轻’,非言君王不重要,乃是告诫为君者,当知自身责任之重,须以保民、安社稷为天职,而非视天下为一己之私产。

君王若能敬天爱民,使百姓安居乐业,则社稷稳固,君权自然尊崇。此乃圣贤警示,君王当以天下苍生为念,方能成其‘重’也。”

他巧妙地将“君为轻”解释为责任而非地位,强调了君王与民、与社稷的依存关系,既阐述了民本思想,又维护了君权尊严,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

这一下,连原本存心看笑话的太医令等人,也不禁微微颔首,看向曾秦的目光彻底变了,带上了一丝真正的震惊与凝重。

此子,绝非池中之物!

贾元春已是心潮澎湃,看着曾秦侃侃而谈的身影,只觉得一阵恍惚。

皇帝周瑞龙颜大悦,抚掌大笑:“好!说得好!‘君王当以天下苍生为念,方能成其重’,深得孟子本意!曾秦,朕倒是小瞧你了!没想到你不仅有神医之术,更有读书之才,胸有丘壑!”

他越看曾秦越是满意,这等人才,埋没于仆役之中实在是可惜了。

既有真才实学,又有救母之功,更难得的是这份不慕虚荣、立志科举的志气!

皇帝沉吟片刻,心中已有决断。他环视殿内众人,目光最终落在曾秦身上,声音洪亮而郑重:

“曾秦听旨!”

“小人在。”

“尔医术通神,活命太后,此乃大功;尔立志向学,经义通达,此乃大才。朕念你功劳,嘉你志向,特赐你脱去奴籍,准你参加今岁科考!并,”

皇帝微微一顿,金口玉言,如同惊雷炸响在每个人耳边,“朕亲口敕封,赐你‘秀才’功名,望你勤勉向学,来日殿试,再展才华!”

亲口封秀才!

虽然秀才功名在科举体系中只是起点,但由皇帝亲口敕封,意义截然不同!

这代表着无上的荣宠和皇帝的期许!

曾秦心中一块大石落地,强压下激动,撩起衣袍,郑重下拜:“学生曾秦,叩谢陛下隆恩!定当刻苦攻读,不负圣望!”

“好!起来吧!”皇帝笑容满面。

这一刻,长春宫内,众人神色各异。

太医令等人已是心悦诚服,纷纷向曾秦投去恭喜、敬佩的目光。

宫人们更是敬畏交加,这位曾先生,转眼间已是从龙功臣、皇帝亲封的秀才老爷了!

贾元春看着跪拜谢恩的曾秦,心中百感交集,担忧尽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欣慰与震撼。

她隐隐感觉到,贾府的命运,或许会因为这个曾经的卑微家丁,而走向一个截然不同的方向。

曾秦站起身,感受着四周目光的变化,心中澄明。

黄金赏赐,御医职位,都非他真正所求。

如今,奴籍已脱,功名在身,科举之门已然敞开。

这条通往权力核心的青云路,他终于凭借这“情劫证道系统”,踏出了最坚实的第一步。

宫外的贾府,此刻恐怕还在为他“凶多吉少”而惶惶不可终日吧?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