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院的灯火彻夜不熄,如同吕堃、唐强、魏梓捡三人被不断透支的心力。长城与皇陵两座大山依旧巍然耸立,“皇家养生”与“生命本源”研究更是如同无底洞,吞噬着本就紧张的人力和资源。吕堃感觉自己像个救火队员,四处扑救,却总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唐强在外协调,嗓子说哑,腿跑细,依旧难以满足各方越来越高的需求。魏梓捡坐镇质量关和骊山项目,眉头越锁越紧,手下工匠虽众,但能独当一面、理解他“铁拳”背后深意的,寥寥无几。
“不行!再这么下去,咱们三个累死也完不成任务!”一次深夜会议,唐强瘫在椅子上,有气无力地哀嚎,“老子感觉比在南京一天跑十八个小时网约车还累!”
魏梓捡也闷声道:“堃哥,强哥,底下人是不少,可很多事,还得俺们一遍遍去说,去教。就像那标准化,光靠俺瞪眼砸东西,不是长久之计啊。”
吕堃沉默着,手指在地图上那些代表工程、研究项目的标记上划过,最终停在了骊山观星台的位置。星空给了他启示,也让他看清了现实的窘迫。单靠他们三个来自未来的灵魂,加上一群需要手把手教导的工匠,想要撬动整个时代的科技树,无异于愚公移山。
“我们需要更多的人。”吕堃缓缓开口,眼中闪烁着决然的光芒,“不是普通的工匠,而是能理解我们想法、能独立进行研究、能推动格物之术持续发展的人!我们需要……建立一套体系,一个能不断培养出合格人才的体系!”
“体系?培养?”唐强坐直了身体,“像……学校?”
“对!就是学校!”吕堃重重一拍桌子,“我们要把格物院,变成一个……大学!”
“大学?”魏梓捡眨巴着眼睛,“比大学士还大?”
吕堃被他逗笑了,解释道:“不是官位,是学问之地!一个可以系统学习格物致知之理,从基础教起,层层选拔,最终能培养出顶尖人才的地方!”
这个想法让唐强和魏梓捡都愣住了,随即,唐强的眼睛亮了起来:“妙啊!堃子!咱们自己培养小弟……不是,培养学生!等他们学成了,咱们不就轻松了?还能把摊子铺得更大!”
魏梓捡也反应过来,憨厚地笑了:“这个好!俺可以把俺的经验都教出去!就不用啥事都自己盯着了!”
“南京大学”的构想与系统的“大礼包”
说干就干。吕堃连夜起草奏折。他深知“大学”这个词对秦朝来说太陌生,需要包装。他回想起穿越前的城市,一个名字浮上心头。
“……臣等感念陛下知遇之恩,愿将海外仙山所学,倾囊相授,为我大秦培育格物英才。恳请陛下恩准,于格物院基础上,筹建‘南京大学’!‘南’者,象征文明火种,薪火相传;‘京’者,寓意学问之巅,国之重器!此学府将不分贵贱,唯才是举,系统传授格物致知之学,以期将来,人才辈出,助我大秦,国祚永昌,乃至……窥探天地终极之秘!”
奏折写得慷慨激昂,既迎合了秦始皇重视实用和长生的心理,又描绘了一幅人才济济、科技昌明的美好未来。
在等待批复的期间,吕堃将意识沉入系统。他需要教材,系统性的,从基础到高深的教材!
“系统,我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培养科技人才。有没有对应的知识库或者教材可供兑换?”
【检测到宿主文明等级提升需求,触发隐藏辅助模块:“文明火种”知识库。】
【知识库包含:从蒙学识字、基础算术,到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天文、几何、代数等基础学科,直至相应文明等级下的应用工程技术手册(部分高级内容需权限解锁)。】
【兑换要求:一次性支付文明点 500 点。宿主当前文明点:310。】
【提示:可预支 200 点,分期偿还(利息 20%)。是否确认兑换?】
500点!吕堃倒吸一口凉气。这几乎是格物院成立以来所有的积累!但看着那涵盖了几乎整个现代基础教育体系的知识库,他知道,这是必须的投资!
“确认兑换!预支!”吕堃咬牙道。
【兑换成功!扣除文明点 310,预支 200,当前欠款 240 点(200本金+40利息)。“文明火种”知识库已开放,宿主可随时意念调取、抄录。知识库内容已根据当前时代背景进行部分本土化处理与屏蔽(过于超前的理论和技术暂不可见)。】
一股庞大到难以形容的信息洪流涌入吕堃的脑海,虽然只是目录和概要,也让他一阵眩晕。从《三字经》《千字文》到《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简化版),从《基础化学》到《机械设计入门》……应有尽有!
始皇的远见与“南京大学”的诞生
吕堃的奏折,在朝堂上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李斯等法家代表认为,学问当出于官府,如此大规模招收学生,不分贵贱,恐生乱象。一些儒生则觉得“格物”是奇技淫巧,登不得大雅之堂。
然而,秦始皇嬴政的眼光,远超众人。他看到了格物院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也隐约感觉到了吕堃所描绘的那幅“人才辈出、科技昌明”图景背后的巨大潜力。这与他“书同文、车同轨”、追求绝对控制和高效管理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若能建立一套体系,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像吕堃三人这样(哪怕只有十分之一能力)的人才,对大秦的统治和未来的扩张,意义非凡!
更重要的是,吕堃在奏折中提到了“窥探天地终极之秘”,这深深触动了他对长生和宇宙的渴望。
“准!”嬴政力排众议,“着即在格物院基础上,筹建‘南京大学’!吕堃兼任大学祭酒,唐强、魏梓捡为博士!所需用地、钱粮,由少府及治粟内史划拨!首期招募……三百人!年龄、出身不限,唯试艺取才!”
圣旨一下,举世皆惊!一个前所未有的、面向社会各阶层公开招募学生的“大学”,在这古老的帝国,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轰轰烈烈的招生与“因材施教”的尝试
南京大学筹建的消息,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激起了千层浪。公告贴遍咸阳及各郡县,引起了各色人等的极大兴趣。有好奇的平民子弟,有渴望建功立业的破落贵族,有被格物院神奇器物吸引的年轻工匠,甚至还有蒙恬、王翦等军方大佬塞进来的军中好苗子,以及一些心思活络、想借此攀附格物院的商贾之子。
招生考试现场设在骊山脚下临时划出的大片空地上,人山人海,蔚为壮观。考试内容由吕堃亲自设定,极其“非主流”:
第一部分是基础识字和算术(题目很简单,主要是筛选文盲和智力障碍)。
第二部分是“格物常识”问答,比如“为何熟苹果会落地?”“为何铁船能浮于水?”(考察观察力和朴素物理观念)。
第三部分是动手能力测试,比如组装一个简易木结构,或者根据图纸辨认工具。
第四部分则是面试,由吕堃、唐强、魏梓捡亲自把关,考察反应、逻辑和品性。
这场考试刷掉了大量只会死读经书的儒生和眼高于顶的纨绔,却选拔出了一批让吕堃眼前一亮的好苗子:有对数字极其敏感的农家子,有能徒手画出精细图纸的年轻木匠,有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问个不停的半大孩子,甚至还有几个心思缜密、对机械结构颇有天赋的女子(青禾力主允许女子参考)。
最终,三百名年龄从十二岁到三十岁不等、背景各异的首期“南大学子”诞生了!
接下来是分班。吕堃根据系统知识库的结构,结合学生考试表现和面试印象,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1. 蒙学苑: 针对识字不多、基础薄弱的学生,由青禾和几位聘请的老儒生(教授识字和传统文化,以符合时代要求)负责,主要学习《三字经》《千字文》(吕堃稍微修改了内容,加入了格物启蒙)、基础算术。
2. 格物预科: 针对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开始系统学习数学(算术、初步几何)、物理(力学、光学基础)、化学(物质分类、基础反应)、生物(动植物分类、人体初步)等。教材由吕堃口述,青禾和几位文笔好的学生记录整理而成,虽然粗糙,但体系初现。
3. 专修学堂: 针对在某些方面展现出特长的学生,分为“算学”、“力学”、“机巧”、“博物”、“营造”等方向,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魏梓捡负责“营造”和“机巧”学堂的实务教学,唐强则负责“算学”和“博物”学堂的物资保障和“社会实践”(其实就是带学生去认识各种材料、矿物)。
教学相长与啼笑皆非的日常
南京大学的教学活动,在一种既严肃又充满喜剧色彩的氛围中展开了。
吕堃亲自教授物理和化学原理。他站在用水泥抹平的黑板(一块大木板刷黑)前,用粉笔(用石膏和粘土试制的)写下公式和图示,底下的学生听得如痴如醉……也如坠云雾。
“吕祭酒,这‘力’,俺懂,就是劲儿!可这‘加速度’是啥?俺跑起来算不算?”一个来自军中的憨厚学生发问。
吕堃耐心解释:“你从走到跑,速度变了,这个变化的快慢,就是加速度……”
那学生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下课后围着操场跑了十圈,试图感受“加速度”。
唐强教算术和“博物”(地理、矿物学)。他把自己开网约车时认路的本事发挥出来,画的地图虽然比例失调,但方位感极强。讲到矿物,他就把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来的石头标本摆出来,让学生辨认,课堂像个杂货铺。
“这块,黑乎乎的,能烧,叫石涅!以后咱们大秦能不能遍地跑铁马,就看它了!”
学生们看着那其貌不扬的煤块,眼神火热。
魏梓捡的“营造”和“机巧”学堂是最热闹的。他不用讲太多大道理,直接带着学生上手干。
“看好了!这榫卯,这么搭,结实!那么搭,就是样子货!”
“这滑轮组,省力!但绳子要是没捋顺,力气再大也白搭!”
他洪亮的嗓门和扎实的技艺,让学生们又怕又敬。经常能看到他拄着拐杖,在工棚里穿梭,看到不对的地方就是一嗓子,然后亲自示范,虽然动作因腿伤有些不便,但那份专注和严谨,深深感染着每一个学生。
青禾除了负责蒙学苑,还成了所有学生的“大师姐”和“后勤总管”。她心思细腻,能及时发现学生们的困惑和生活困难,帮忙解答,协调资源,在学生们心中威望很高。
教学过程中,吕堃三人也时常感到力不从心。很多现代概念,用秦朝的语言解释起来异常困难。学生们提出的某些基于当下认知的问题,也常常让他们哭笑不得。但反过来,学生们在实践中展现出的奇思妙想和解决土法问题的智慧,也给了吕堃很多启发,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希望的种子与未来的基石
尽管困难重重,笑话百出,南京大学这台粗糙的教育机器,终究是磕磕绊绊地运转起来了。骊山脚下,原本只有工匠号子和炉火风声的地方,如今响起了朗朗读书声和激烈的辩论声。
那些来自不同阶层、拥有不同天赋的年轻人,如同干涸的土地遇到了甘霖,疯狂地吸收着这些闻所未闻的知识。他们眼中闪烁着的光芒,是格物院之前那些工匠们所不具备的——那是一种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对掌握规律的渴望,以及对自身能力的信心。
吕堃知道,把这些学生培养成材,需要时间,也许是很长的时间。但他更知道,这三百颗种子,一旦生根发芽,将来长成的,将是支撑起整个大秦科技文明的参天大树!这远比他们三个人单打独斗,要更有希望,也更具潜力。
看着在阳光下认真演算数学题的学生,在工棚里专注打磨零件的学生,围着魏梓捡请教营造技巧的学生,吕堃疲惫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由衷的、充满希望的笑容。
欠系统的文明点可以慢慢还,眼前的压力可以一步步克服。只要这些种子在,希望就在。大秦的科技之火,将不再只是他们三人手中摇曳的烛光,而是即将变成由无数新火种汇聚而成的、足以照亮未来道路的熊熊烈焰!
南京大学,这所诞生于两千多年前的“穿越者学堂”,正式开启了它波澜壮阔而又笑泪交织的育才史诗。而吕堃、唐强、魏梓捡三人,也终于从疲于奔命的一线“工程师”,开始向运筹帷幄的“教育家”和“科研带头人”转型。他们的“秦朝星辰大海计划”,第一次,拥有了坚实而广阔的人才基础。

小智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