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探索,虽然短暂,但验证了核心机制,也让陆见微深刻体会到了这个迷宫的凶险。它不仅仅欺骗眼睛,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干扰人的方向感和空间感知,甚至利用心理弱点(对出口的渴望,对黑暗的恐惧)进行诱导。
他站在原地,没有盲目地再次开始移动。昏黄的灯光在他头顶摇曳,投下晃动的阴影,仿佛无数窥探的眼睛。远处的黑暗中,似乎又传来了那若有若无的、引诱他走向楼梯的呼唤声,被他强行忽略。
他需要更可靠的方法,来对抗这种全方位的欺骗。
步幅测量是基础,但不够。因为空间本身可能在“伸缩”,单纯的步数在扭曲的空间里会失去意义。
他需要绝对参照物。
他的目光,落在了脚下。
走廊铺设着统一的、方形的地砖。颜色灰白,在昏黄光线下不太起眼。他蹲下身,用手指仔细触摸地砖之间的缝隙。
之前白天观察时,他注意到某些段落的地砖缝隙有极其微小的错位。当时只是怀疑,现在,这成了关键。
他找到了一处明显的错位点——两块地砖的接缝处,一侧的砖边缘比另一侧突出了大约一毫米。非常细微,但在刻意寻找和触摸下,无法忽略。
他将这个点标记为坐标原点O。
然后,他开始以这个原点为中心,向一个方向(他选择向左,定义为正方向)匍匐前进——是的,匍匐前进。为了确保测量的绝对精确,他需要消除步伐大小可能产生的误差,以及身体晃动对观察的影响。
他像一只尺蠖,身体紧贴地面,每一次移动,都确保身体轴线与地砖缝隙平行,然后用指尖抵住前一块地砖的后缘,作为标记,再移动身体,让视线与指尖标记对齐,数清跨越的地砖数量。
一块,两块,三块……
这个过程极其缓慢,且消耗体力。昏黄的灯光下,他如同一个在巨大棋盘上爬行的虫子,专注而坚定。冰冷的的地面透过薄薄的衣物传来寒意,空气中那股金属锈蚀味更加浓重。
他不再去看两侧不断重复、可能移动的挂画,也不去理会远处那再次若隐若现、试图吸引他注意力的楼梯轮廓。他的整个世界,收缩到了指尖触碰的地砖缝隙,以及心中那不断累加的数字。
五十块地砖……
一百块……
一百五十块……
当地砖数达到两百一十七块时,他再次触摸到了一个地砖错位点!与原点O的错位特征完全一致!
他猛地抬头。
根据他之前对“正常”走廊的测量,地砖的边长是标准的50厘米。两百一十七块地砖,意味着他爬行了108.5米。
而“正常”走廊的长度,根据他之前的步测和观察,大约在120米左右(包含房间进深等因素)。
他此刻,应该非常接近走廊的“真实”尽头了!
他站起身,看向前方。
昏黄的灯光下,景象依旧模糊。但在他精确计算出的这个位置,原本应该是走廊尽头墙壁或者活动室门的地方……
出现了一个岔路口。
一条继续向前(或者说是原本方向的延伸),另一条向右拐弯。
而在岔路口的墙壁上,挂着一幅他非常熟悉的固定画作——《星空》(编号A5)。按照他白天的记忆,A5画作应该位于靠近活动室门的右侧墙壁上。
但现在,它出现在了这里,一个本不该存在岔路的地方,并且位置也发生了改变。
迷宫的真面目,进一步显露。它并非简单的线性循环,而是可能存在着分支和路径变化。
而那个诱导性的“地下室楼梯”,此刻并没有出现在这个岔路口。它似乎只会在特定的“错误”路径上,或者当探索者陷入混乱时才会显现。
陆见微没有急于选择路径。他走到《星空》画作前,仔细观察。画框是固定的,无法移动。这证实了固定画作确实是迷宫中相对稳定的“锚点”。
他回想白天的记忆,将所有固定画作(A1到A5)的位置与现在发现的这个岔路口,以及原点O的位置联系起来。
脑海中,一个粗略的、基于固定锚点和地砖坐标的迷宫平面图开始勾勒。
这个迷宫,是通过移动那些可变画作(B系列),来改变视觉透视和空间感知,误导行走者,使其在几个固定的“房间”或“路段”之间来回打转,并适时插入“楼梯陷阱”作为惩罚和消耗。
而地砖的数量和固定画作的位置,是穿透这层视觉迷雾的尺与锚。
他站在岔路口,昏黄的灯光将他的影子拉长,分裂成两个方向。
向左?还是向右?
他的嘴角,微微勾起一丝冷峻的弧度。
狩猎,开始了。
狩猎的目标,是这座迷宫的核心算法。
而他手中的武器,是217块地砖累积起来的、无可辩驳的逻辑。

小智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