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痛苦缩小,快乐自然就能扩大
现代人常常觉得累,痛苦与焦虑甚至抱怨都在不经意间占据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负面情绪越积越多,难以自拔。其中固然有世事变化无常的原因,但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走入了一个误区——放大了痛苦与焦虑。因此,面临不幸的时候,痛苦被放大了,抱怨就越来越多了,心情也就越来越糟糕了。
古时候,同村的两个秀才一起赶赴京城参加科考,两人在一个小店租了一间屋子同住。就在考试的前一天晚上,这家店被小偷洗劫了。这两个秀才也不例外,他们身上的钱财以及包袱里的衣服都被小偷偷走了,他们可谓是一无所有了。
在这种打击面前,两个秀才却有不同的心态。甲秀才想:“这也许是上天对我的一次重大考验吧。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或许这次一定就能考上。”想到这里,他把钱财、衣服被盗的事情都抛到了脑后,安心地睡了一觉,第二天精神抖擞地走进考场,结果金榜题名。
乙秀才则想:“这下子全完了,要是这次没有考上,又没有了钱财,怎么回家呢?怎么面对父老乡亲呢?”他还不断地抱怨小偷。他整晚都想这些事情,第二天心事重重地走进考场,结果名落孙山。
甲秀才之所以能金榜题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跟他的乐观心态有关,因为他能缩小痛苦,放大快乐。相反,乙秀才之所以榜上无名,与他心事重重有关,他凭空增加了自己的心理负担,放大了痛苦,自然名落孙山。
在上班路上,遇到了堵车可能会迟到,这也是一件普通的事情吧。可是,有的人偏偏进行了无限联想:迟到了不仅会被批评,还会扣奖金,影响年终考核,甚至影响晋升……根据这个逻辑,可以想象这样的人多么痛苦,活得多么累。结果怎样呢?还不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选择了放大痛苦,那么痛苦就会占满你的视野,你的坏情绪也就会随之放大。在人生路上,背着这么大的痛苦,被这么大的坏情绪影响,你的脚步会越来越沉重,路也会越走越窄。
孩子感冒了,放大痛苦的母亲一边守着孩子,一边又焦急地想着:孩子的学习肯定会被耽误,肯定会影响期末成绩,肯定会影响升学,肯定会影响就业……在他们看来,一场病就耽误孩子的一生。这只会令他们的心灵浸泡在痛苦的泥潭之中,让生命禁锢在痛苦的监牢之中。
卢梭说过:“除了身体的痛苦和良心的责备以外,一切痛苦都是想象出来的。”有时候,那些让人伤心、痛苦、焦虑的事情并非有多么严重,只不过有些人容易瞎琢磨,会“想象”出很多痛苦。
有一天,有位老妇人不小心将一个鸡蛋打破了。本来一个鸡蛋破了也不是什么大事。可是,这个老妇人却觉得自己遭受到不可估量的损失。她想:如果这个鸡蛋没有破碎,那么可以孵化出一只小鸡。如果孵化出来的是母鸡,那么它长大后又会产下很多蛋。那些蛋又可以孵化成很多鸡。鸡生蛋,蛋生鸡,这样下去的话,那我岂不是失去了一个养鸡场吗?最后,老妇人痛苦万分。
这听起来似乎有点夸张,但生活中这样的人偏偏大有人在。他们把原本的小痛苦无限放大,结果自己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心理学家曾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目的是研究人们常常忧虑的“烦恼”问题。心理学家要求实验者在周末晚上将未来一周内所有忧虑和烦恼都写下来,然后投入一个指定的“烦恼箱”里。三个星期之后,心理学家打开了这个“烦恼箱”,经过核实发现,很多人的“烦恼”并没有出现在生活中。看来,烦恼真是人自己寻来的。
放大痛苦的人爱抱怨,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痛苦与挫折的客观性。其实,遭受挫折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诸如失恋、被炒鱿鱼、受领导批评等,这些本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没有它们,人的生活是不完整的。
放大痛苦的人爱抱怨,因为他们没有找到背后的心理原因。他们不知道是否自己太过追求完美,是否太看重事物的结果,是否太注重他人的评价等。
放大痛苦的人爱抱怨,因为他们没有正视现实的能力。苦恼的产生,常常由于生活中有着一些我们不愿面对的现实压力、心理冲突,如婚姻的矛盾、工作的压力、人际的冲突等。由于一时束手无策,所以滋生了抱怨心理。但我们要做的是,学会正视它们,并及时解决它们。
人生本来就是快乐与痛苦并存。同一件事情,究竟是痛苦还是快乐,完全取决于你看问题的角度,取决于你的心态。既然快乐和痛苦都来源于自己,我们为何不用乐观的态度来看待事情呢?我们为什么不能缩小痛苦,而将快乐放大呢?
放大快乐,就是珍惜眼前的每一个小小的快乐。清晨起床,拉开窗帘,看到的是好天气;上下班的时候没有堵车;工作的时候被领导赞扬了一句;奖金涨了100元……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幸福与快乐的理由。将它们当作很大的幸福和快乐对待,一定能从中获得持久的回味。
一个人的快乐程度,并非是由他拥有多少决定的,而是取决于他看待生活的方式。一个悲观的人,即使家财万贯也会每日忐忑不安;而一个乐观的人,即使身无分文却也能享受生活的乐趣。放大快乐,缩小痛苦,其实就是我们要选择的生活态度。即便人生有些许遗憾,但它也会是很美丽、很精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