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智文学
一个有智慧的小说推荐网站

第3章

东汉延熹九年,秋。齐郡的棉田迎来了首次大规模丰收,洁白的棉絮堆成小山,农妇们坐在织机前忙碌,织出的棉布质地柔软,价格低廉,很快便风靡关东。林渊站在棉田边,看着百姓们脸上的笑容,心中却隐隐有些不安。

洛阳传来的消息越来越糟——宦官单超等“五侯”专权,卖官鬻爵,横行无忌,引起士大夫强烈不满。司隶校尉李膺、太尉陈蕃等大臣联合太学生,抨击宦官,形成“清议”之风。双方矛盾日益激化,一场风暴正在酝酿。

“父亲,李膺大人被宦官诬陷‘结党营私’,下狱了。”林涧从太学回来,脸色苍白,“太学里的学子们群情激愤,想上书为李大人辩冤,却被宦官拦住,不少人还被抓了起来。”

林渊正在查看棉布的销路清单,闻言放下笔:“党争最是凶险,不可轻易卷入。你在太学要谨言慎行,只读书,不议论朝政,更不要参与学子们的集会。”

林涧有些不服:“可李大人是忠臣,宦官是奸佞,难道我们要眼睁睁看着忠臣蒙冤?”

林渊叹了口气,从怀中取出那枚传家玉佩,递给林涧:“你摸摸这玉佩,它陪了林家十三代,见证过巫蛊之祸,见过外戚专权,也看过宦官乱政。每一次动荡,最苦的都是百姓。咱们林家能传下来,靠的不是逞一时之勇,是守正出奇——守住本心,出奇应变。”

他顿了顿,继续道:“李大人的忠勇,世人皆知,但如今宦官势大,硬碰硬只会白白牺牲。我们能做的,是保住自己,保住齐郡的百姓,等将来局势变化,再为忠良正名。”

林涧握着温润的玉佩,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悬浮在半空的林辰,看着林渊的应对,模拟器面板上的“历史节点预警”已变成刺眼的红色:【紧急预警:桓帝将下令逮捕“党人”,引发第一次党锢之祸,大批士大夫、太学生被牵连。】

他知道,这场灾祸比窦氏专权、梁冀跋扈更甚——宦官为了铲除异己,将所有反对者都扣上“党人”的帽子,大肆逮捕、流放,甚至连无辜者都难以幸免。

林渊显然也意识到了危险。他立刻下令:

1. 召回所有在洛阳、关中的族人,关闭当地商号,财产能带走的带走,带不走的就地变卖,绝不留下任何把柄。

2. 齐郡书堂暂停招收洛阳、关中的学子,只保留本地及江南的学生,避免被诬陷“结党”。

3. 打开惠民仓,赈济周边因党锢之祸流离失所的百姓,但对外只说是“秋收赈贫”,不提及洛阳局势。

“家主,琅琊王氏的人来了,说他们的族长王畅被列为‘党人’,想把家眷送到齐郡避难。”管家来报。

林渊沉吟片刻:“让他们来。但要分置在不同的村落,对外只说是投奔亲戚的流民,不可声张。”他知道,王氏是关东望族,与林家世代交好,此时出手相助,既是道义,也是为将来留一条后路。

延熹十年,桓帝下令逮捕“党人”,李膺、陈蕃等数百人被下狱,其门生故吏、亲属皆被牵连,不得为官,史称“第一次党锢之祸”。洛阳城内风声鹤唳,不少士大夫举家逃亡,齐郡因远离政治中心,又有林家庇护,成了关东唯一的避难所。

“父亲,避难的人越来越多了,粮食快不够了。”林岱的儿子林墨(与先祖同名)负责管理粮仓,面带忧色,“其中还有不少太学生,他们总想聚集议事,要不要禁止?”

林渊正在查看新织出的“棉甲”——用多层棉布压制而成,轻便且能抵御刀剑,是林岱根据古籍改良的新式防具。他头也不抬地说:“粮食不够,就从江南调;太学生要议事,就让他们在书堂里议,但要派人盯着,不许他们走出齐郡半步,更不许与外界通信。”

他拿起一件棉甲,递给林墨:“把这些棉甲分给郡兵,加强城防。乱世之中,光有仁心不够,还要有保护自己的力量。”

林辰看着仓库里堆积如山的棉甲,心中赞叹林渊的远见。党锢之祸不仅是政治清洗,更动摇了东汉的统治根基,各地流民四起,盗贼横行,齐郡虽有地利,却也需有足够的武力才能自保。

永康元年,汉桓帝驾崩,无子。窦太后与其父窦武拥立解渎亭侯刘宏即位,是为汉灵帝。窦武与陈蕃(此时已被释放)密谋诛杀宦官,却因计划泄露,反被宦官曹节、王甫等人杀害,陈蕃也被株连,引发“第二次党锢之祸”,宦官势力达到顶峰。

消息传到齐郡,避难的士大夫们悲痛欲绝,有人甚至想冲出齐郡,与宦官拼命。林渊亲自出面安抚:“诸位,窦大人、陈大人的忠勇令人敬佩,但如今宦官把持朝政,逞匹夫之勇只会自取灭亡。齐郡虽小,却能容身,不如在此暂避,著书立说,保存文脉,待天下有变,再图恢复。”

他下令在齐郡郊外修建“藏书房”,将避难士大夫带来的典籍尽数收藏,又让他们在书堂讲学,教授齐郡子弟。这些士大夫中,有精通经学的,有擅长天文的,有懂得农桑的,他们的到来,让齐郡书堂的学术水平一跃成为天下之冠。

“林公此举,比在朝堂上与宦官争斗更有意义。”郑玄此时也在齐郡避难,他对林渊道,“典籍是文明的火种,学子是未来的希望,保住这些,就是保住了天下的元气。”

林渊笑道:“先生过誉了。我只是做了林家该做的事——守护这片土地,守护生活在这里的人,无论他们是农夫、工匠,还是士大夫。”

模拟器面板上,林家的状态在风雨飘摇中愈发稳健:

【家族模拟器】

当前宿主:林辰(灵魂状态)

家族存续状态:稳健防御(党锢之祸中成为避难所,声望隐性提升)

家族资产:一千六百万钱(棉布、棉甲销售弥补商路损失)

家族声望:潜龙在渊(表面远离朝堂,实则深得士民之心)

家族成员:

– 林渊(家主,35岁,胶东侯,齐郡的“守护者”)

– 林涧(33岁,在太学隐忍,传递洛阳消息)

– 林墨(28岁,掌管齐郡防务与粮仓)

– 林薇(林渊之女,18岁,随郑玄学习经学,嫁与避难的颍川荀氏子弟)

– 林瀚(林渊之子,15岁,随工匠学习技艺,改良纺织机)

……(其余成员略)

光和七年,汉灵帝驾崩,少帝刘辩即位。大将军何进与袁绍密谋诛杀宦官,召董卓入京相助。不料计划泄露,何进被宦官杀害,袁绍、袁术率军入宫,诛杀宦官两千余人。随后,董卓率军进入洛阳,废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汉献帝),专擅朝政,天下大乱。

“董卓入京,东汉要亡了。”林渊看着林涧从洛阳带回的消息,脸色凝重,“各地诸侯恐怕会以‘讨董’为名,拥兵自重,天下将陷入分裂。”

林墨道:“父亲,咱们要不要也起兵?关东诸侯已经结盟,袁绍、曹操都派人来联络,希望齐郡出兵出粮。”

林渊摇头:“不起兵。齐郡的兵,是用来保护百姓的,不是用来争夺天下的。”他沉吟道,“但可以出粮,给曹操。”

“为何是曹操?”林墨不解,“袁绍四世三公,势力最大;袁术是嫡子,也有号召力。”

林渊道:“袁绍优柔寡断,袁术骄奢淫逸,都成不了大事。曹操虽出身宦官世家,却有雄才大略,且能体恤百姓,是个能安定天下的人。”他顿了顿,补充道,“出粮但不结盟,只说‘齐郡百姓愿助讨逆,不求回报’。”

林辰看着林渊的选择,心中认可。从秦末选择刘邦,到东汉初年选择刘秀,再到如今看好曹操,林家的眼光始终基于“能否安定百姓”这一核心,不被虚名所惑。

不久后,关东诸侯讨董,董卓焚烧洛阳,迁都长安。中原大地陷入战火,唯有齐郡因林渊的“守而不战”策略,保持着相对的安定。大量流民涌入齐郡,林渊延续先祖的做法,分给他们土地、种子,教他们耕种、织布,齐郡的人口和耕地反而在乱世中增加了。

林瀚改良的水力纺织机,将织布效率提高了十倍,齐郡的棉布不仅能满足本地需求,还能通过秘密商路运往曹操、刘备等诸侯的领地,换取战马和药材。这种“以商养民,以民固地”的策略,让齐郡在乱世中宛如一片世外桃源。

“父亲,曹操在兖州大败黄巾军,招降了三十万降兵,实力大增。他派人送来书信,想请您去兖州相助,任济北相。”林墨拿着书信前来。

林渊看着书信,笑了:“曹操这是在试探我。济北相是要带兵的,我若去了,就成了他的部下,齐郡也就成了他的领地。”他提笔回信,只说“愿为曹操输送粮草、棉布,助其安定地方,然齐郡百姓离不开我,不敢前往”。

林辰看着林渊的回信,知道这是最稳妥的选择。林家可以与曹操合作,却不能依附于他——在乱世中,唯有保持相对的独立,才能更好地守护齐郡百姓。

夕阳下,林渊站在齐郡城头,望着田野里忙碌的身影,手中的传家玉佩在余晖中泛着温润的光。他知道,更大的乱世还在后面,但只要齐郡的土地还能耕种,织机还能转动,书堂的学子还能读书,林家就有存在的意义。

从秦末到汉末,林家已走过三百六十余年,历经十四代。这三百多年里,他们见证了王朝的兴衰,躲过了无数的灾祸,靠的不是权谋,不是武力,而是那颗“守正出奇”的初心——守住百姓,守住文脉,在乱世中为文明保留一丝火种。

玉佩的光芒与夕阳交融,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古老的承诺。林家的故事,还将在三国的烽火中,继续书写下去。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