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兆国的反击,比我想象的来得更快,也更“现代”。
下班的时候,我刚走出办公楼,就敏锐地察觉到了不对劲。
有两道目光,像胶水一样黏在我身上。
我没有回头,用眼角的余光扫了一下。
是两个穿着便装的陌生男人,一个在马路对面假装看报纸,另一个在不远处的公交站台低头玩手机。
他们的站位,一左一右,正好把我夹在中间。
很专业。
我心里冷笑。
这就是魏兆国启用的“舆情清洁队”?
前世我就听说过,集团里养着这么一帮人,专门处理各种负面消息。删帖子、炸群、人肉搜索、线下“沟通”,无所不用其极。
看来,我那份保险单,确实把他刺激到了。
他这是怕我在线上乱说话,所以派人24小时贴身“保护”我了。
我没有理会他们,径直走向地铁站。
他们也很有耐心,始终和我保持着三十米左右的距离,不远不近。
回到我那租来的、只有四十平米的老破小,我反锁上门,拉上窗帘。
我没有开灯,在黑暗中静静地站了五分钟,调整着自己的呼吸。
我知道,从现在开始,我所有的线上行为,都将被严密监控。
我的手机、我的电脑,可能已经被植入了木马。
我发的每一条微信,写的每一个字,都会在第一时间被送到魏兆国的办公桌上。
想通过网络,直接把那1个G的压缩包发出去,已经不可能了。
任何一个带有大附件的、发往外网的邮件,都会被瞬间拦截。
我这条路,被堵死了。
魏兆国,你以为这样,就能困住我吗?
我走到书桌前,打开了我的私人笔记本电脑。
这台电脑,是我用大学攒下的奖学金买的,毕业后就再也没在公司用过,里面的系统也是我自己装的Linux,干净得很。
我没有联网。
我从一个抽屉的夹层里,拿出了一个看起来很旧的U盘。
这,才是我真正的“武器库”。
U盘插上电脑,里面只有一个文件夹,名字叫“食谱”。
点开,里面是各种菜名。
“鱼香肉丝.xlsx”
“宫保鸡丁.docx”
“麻婆豆腐.pptx”
看起来,就像一个普通的美食爱好者的文件收藏。
但如果,你把“鱼香肉丝.xlsx”的后缀名,改成“.rar”,然后用特定的解压密码打开,你就会发现,里面藏着的是华源集团2013年所有的原始采购合同扫描件,以及我和财务科长关于如何“合理”处理坏账的聊天记录。
这,才是我真正的备份。
那个放在公司电脑桌面上的1G压缩包,从一开始,就是个幌子。
一个用来吸引魏兆国注意力的,华丽的烟花。
真正的炸药,在这里。
我把这个U盘里的所有文件,复制到电脑上。
然后,我开始了我今晚真正的工作。
魏兆国,你不是喜欢删帖吗?
你不是人多,可以24小时监控吗?
好。
那我就给你制造一个,你永远也删不完,永远也防不住的“信息洪流”。
我打开Python的IDE,开始写一个新的脚本。
这个脚本的功能很简单。
第一步,它会自动把这1个G的黑料,随机切割成127份。
为什么是127?
因为这是2的7次方减1,一个在计算机世界里,很有“仪式感”的数字。
每一份的大小,都在几兆到十几兆之间,非常便于传播。
第二步,脚本会为这127份文件,生成127个不同的哈希值。这意味着,每一份文件,都是独一无二的。就算你拿到其中一份,也无法推断出其他文件的内容。
第三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脚本会用一个极其复杂的加密算法,把这127份文件,再次打包成一个最终的压缩包。
而这个压缩包的解压密码,不是一个简单的字符串。
它是由127个不同的“密码碎片”组成的。
每一个密码碎片,对应着一份被切割的黑料文件。
你必须集齐全部127个密码碎片,按照正确的顺序组合起来,才能最终解开这个潘多拉的魔盒。
而我,会把这127份加密后的黑料,连同它们各自对应的“密码碎片”,分别上传到127个不同的、用海外服务器注册的、一次性的云盘里。
这些云盘的地址,我会用各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散布出去。
可能是在某个游戏论坛的犄角旮旯里。
可能是在某本冷门电子书的读者评论里。
甚至可能,是在某张外卖订单的备注里。
魏兆国,你的“清洁队”,有本事,就把整个互联网都给我打扫干净。
我管这种传播方式,叫“众筹式解密”。
我不需要自己站出来。
我只需要把种子撒出去。
自然会有无数像我一样,被压迫、被损害、对这个体系感到绝望的“病友”,出于好奇,或者出于正义,去寻找,去拼接。
当第127个密码碎片被找到的那一天。
就是你,魏兆国,身败名裂的时候。
我看着屏幕上飞速滚动的代码,嘴角露出了一个疯狂的笑容。
来吧。
让我们玩一个,更大的游戏。